來源:新京報 時間:2023-08-07 16:13:37
▲美國國會大廈資料圖。圖/新華社
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6日報道,美國政府和國會已開始討論修改駐日美軍的調動運用體制,以建立起“戰事發生之際”統一調動日美部隊的體制。
報道稱,美國參議院于7月下旬通過的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包括要求國防部考慮調整美國在日本的指揮結構。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惠特曼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也透露,眾議院也將討論駐日美軍條款問題。
(資料圖片)
據悉,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將于今年秋天開始把各自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進行統一,屆時駐日美軍體制將成為焦點之一。據多名相關人士透露,拜登政府也已開始討論調整駐日美軍的調動運用。
其實,美日為“統一調度部隊”,此前已做了不少預備動作了。這一圖謀將使美日安保體制更具有攻擊性,并上升為地區安全的主要威脅。
▲日本自衛隊資料圖。圖/新華社
駐日美軍指揮權已在調整中
美日籌劃“統一調度部隊”,首先要實現的目標是讓駐日美軍與日本三大自衛隊無縫銜接。
駐日美軍是目前美國海外駐軍中規模最大的一支,在日本擁有88個軍事基地,多數設在沖繩,司令部設在東京都西部的橫田空軍基地。
為了讓駐日美軍具備法理性,美日簽署、修改了一系列協定,主要包括《美日共同合作與安全條約》(即美日安保體制)、《美日行政協定》(后改名《美日地位協定》)、《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等。此外,還有大量涉及駐日美軍特權和指揮權的密約。
盡管這些密約仍未公開,但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駐日美軍司令部只在名義上掌管駐日美軍部隊,駐日美軍的調動、部署實際都由設在夏威夷的印太司令部負責指揮。美國印太司令部下轄兵力37.5萬人,約2500架飛機、200艘艦艇,包括5艘核動力航母。其中,駐日美軍司令由美國空軍第五航空隊司令兼任。
美軍認為這種指揮體制不符合多軍種作戰要求。今年1月,日媒報道,美軍希望把駐日美軍的指揮權從夏威夷下移到橫田軍事基地,以推進日本自衛隊與美軍的一體化——換句話說,就是把日本更緊密地綁在美國戰車上。
▲駐日美軍資料圖。圖/駐日美軍司令部社交媒體賬號
直接挑戰日本現行和平憲法
在駐日美軍的指揮權變動的同時,美國參眾兩院也瞄準了美日安保體制這個更大的目標。
1960年新修訂的《美日共同合作與安全條約》,規定雙方在“日本行政管轄下的領土受到武裝攻擊的情況下相互協助”。但其中的第五條也規定,必須“按照該國(即日本)憲法的規定與法律程序采取行動,應對共同的危險”,而且美日部隊采取的措施“必須按照聯合國憲章第51條立即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報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為恢復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采取了必要措施后,這些措施必須停止”。
根據該條款,美日部隊要采取行動需受到日本和平憲法制約。這就需要日本方面同意。
由此來看,美國參眾兩院名義上要討論的是美日部隊指揮體制的問題,這就是要讓日本自衛隊能在第一時間配合美軍行動,實質上是要廢除《美日共同合作與安全條約》第五條。
更嚴重的是,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惠特曼,公然把“臺海有事”作為統一美日部隊指揮權的借口,而日本和平憲法規定,日本被禁止通過武裝力量介入國際爭端,這直接挑戰了日本現行憲法。
▲2022年5月15日,在沖繩回歸日本本土50周年紀念儀式現場外,沖繩民眾示威要求削減美軍基地。圖/新華社
多數日本民眾反對介入臺海
依據此前日美的一系列協定和密約,駐日美軍本就享有大量特權,在與美軍的合作中,日本自衛隊也本來就處于協從地位。如果美日部隊被統一調度,日本自衛隊的指揮權也將被美軍奪走。
而面對這種前景,日本是怎么做的呢?2021年4月,日美宣布“更新聯盟關系”,讓日美聯盟關系成為“印太地區和全球安全與和平的基石”。今年1月,在日美舉行外交和國防部長“2+2”會談后,日本宣布將新設“統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陸海空三大自衛隊。該司令部將設在東京澀谷地區。
日本設立該司令部的理由是,過去由統合幕僚長1人協助首相指揮日本自衛隊,已很難滿足現代作戰需要。但觀察人士多認為,日本此舉就是在跟隨駐日美軍指揮體制的改革,還有輿論擔心,日美部隊“過度一體化”有可能使自衛隊被美國主導。
雖然日本在自衛隊指揮體制等方面跟隨美國亦步亦趨,但也要看到,迄今為止日本政府沒有在動用自衛隊問題上給美國明確承諾。今年3月,岸田文雄還在日本參議院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是否同意美軍利用基地問題的判斷權理所當然地屬于日本政府”。
美國媒體還發現,日本國內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很少。2022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反對臺海有事時自衛隊與美軍一起出動,支持比例只有11%。
這與歐盟近期的民調結果大致相同。今年6月歐盟的一項民調顯示,超六成民眾不愿介入臺海沖突。
可以肯定,美日“統一調度部隊”的小動作,只會讓日本進一步成為美國的仆從國甚至是一個“戰區”。在這種前景下,日本多數民眾反對介入臺海,顯示了比美日部分政客更多的理性和遠見。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標簽:
下一篇:最后一頁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