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2-22 19:05:04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許多人都會給出時間這一答案,畢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間的流逝從不為任何事情停下腳步,而且總是悄無聲息,往往在人沒有察覺到時,就已經從指縫中溜走了。此前春晚爆火的歌曲《時間都去哪了》,之所以能引起無數人的共鳴,正是因為時間特殊的性質,讓大家都感到無可奈何。
在我們心里,一天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這是不會變化的。實際上,24小時這一數值并不是永恒的定值,而是會受到地球自轉速度的影響。而此前就有科學家指出地球自轉速度突然加快,導致一天已經不足24小時,這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
首先,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地球自轉是什么意思。地球自轉實際上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方式,它指的是地球繞著自轉軸在轉動,轉動方向是自西向東的。也正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才讓人類確定了“一天”的時間。簡單來說,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再加上公轉所用的時間,就記為了我們所使用的24小時。
實際上,地球自轉的速度一直都是有變化的,并且從整體上來看是處在長期減慢當中的。根據觀測記錄來看,地球的減慢是比較明顯的,大約在2000年之間慢了兩個小時。假如我們將時間在一直向前推,就會發現曾經處于泥盆紀中期的地球,一年的天數可以達到400天。
在長期變慢的基礎下,地球的自轉速度時快時慢,到了1999年時,科學家就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開始加快了,一天已不足24小時。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目前無從得知,但其長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沒錯,大家都感覺是“地球在渡劫”的2020年,不僅疫情肆虐,連時間也變得更快了。
其實反過來想,地球自轉速度變快,導致2020年過得更快一些也沒什么不好,畢竟大家都期待著這個“災年”盡早結束。其實,我們普通人很難感受到這種時間的變化,因為幅度還是非常小的,都是以毫秒為單位。
“Time and Date”網站寫道,2020年,地球一共打破先前的最短天文日記錄,共計28 次,2020年最短的一天為7月19日那天。 這一天,地球提前了1.4602 毫米完成自轉。
可見,地球確實處在加速自轉當中,但卻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快”。因為當科學家首次提出地球自轉速度加快這一問題之后,許多人都表現出了恐慌,擔心這種變化會導致地球發生什么可怕的災難。
當然也有網友調侃,這意味著“資本家的996”可能都不太夠用了,畢竟一天的時間都變短了。那么,地球自轉速度的加快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又意味著什么呢?
地球自轉速度加快帶來的影響
針對這一影響,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進行討論。首先就是從現有數據出發,看看目前這幾毫秒的偏差會對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其次再從設想的角度出發,想象如果未來地球真的“旋轉跳躍閉著眼”越轉越快,地球將會變成怎樣,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從現在的幾毫秒的變化來看,大家是無法察覺到的,因此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主要影響的是對時間有著高精度要求的領域,比如說金融、通訊、電力以及航天領域,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以上這些領域當中對于時間的要求都是非常精確的,不能出現任何的誤差,可謂是貨真價實的“分秒必爭”。因此盡管是幾毫秒的變化,在這些行業當中也是會被重視起來的。為此還誕生了一類名為“高精度授時的服務體系”,用來專門服務這些領域,及時的矯正時間偏差。
以航空航天領域為例,飛船的交接以及許多的活動,都需要做到極為精準的時間同步。這時如果兩邊的時間標準不同,勢必就會影響指令的發出時間以及交接的完成度。
此外,像軍事領域的聯合作戰演習也對精度授時有著需求,畢竟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信息化戰爭時代”,指揮系統和各種信息化裝備能否及時準確的作出反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國建成的星基授時系統主要是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在有線授時系統方面,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運行并維護的 NTP互聯網授時系統和PSTN公網電話授時系統等。
以上是目前地球自轉速度加快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出只有少數領域受影響比較大,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不會造成影響。可是假如地球一直這樣加速自轉,或者說自轉速度“超級加倍”,會發生什么呢?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如果地球自轉速度過快,地球的引力將會變小。引力變小的情況下,許多的物體就會因為失重漂浮起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你進入廚房發現“各式菜刀”都漂浮起來了,那你還敢走進廚房嗎?
此外,地球的環境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像海洋此時就會變得異常活躍,自轉速度的加快會使得海水異常不穩定,導致海嘯頻頻發生。為地球保溫的大氣也會受到影響,因為自轉速度加快會讓大氣變得越來越稀薄最終完全消失不見,而這樣地球就會失去“保護罩”,不僅溫度會坐過山車,還會讓我們直面輻射。
從以上的推測可以看出,假如未來地球的自轉速度不斷加快,并且幅度是非常大的,那屆時全人類都會受到影響。更恐怖的是,假設地球的自轉速度達到了現在的20倍時,地球可能就直接散架解體了,到時人類文明就會和地球的殘片一樣,被拋入宇宙當中,徹底消失。
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因素
根據中科院的研究員在接受采訪時的發言可以看出,全球變暖是會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這涉及到“角動量守恒”定律,當南北兩級的冰川融化朝著低緯度靠近后,這一圈層的角動量變化會引發連鎖反應,因為地球系統的總角動量是一個常數。
科學家認為水體流動和大氣運動作用在流體與固體的交界面上會產生扭矩,交界面上的壓力、天體的萬有引力、大氣異常運動、地震、地幔對流、板塊運動等都會使固體地球的慣性張量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地球的自轉速度。
以地震為例,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強烈地震想必大家都有影響,該地震的震級達到了9.0級,造成了19533人死亡,2000余人失蹤。可以說,該地震和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的地球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福島第一核電站直接因此泄漏,造成了嚴重的核污染。
這只是日本大地震表面的影響,其實它還影響到了地球的自轉情況。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次地震使得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了將近1.8微秒,使得地球的自轉軸偏移25厘米。實際上每次地震都會使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比如說1960年發生的9.5級智利大地震,就使地球自轉速度加快了1.26微秒。
因此,地球自轉速度的加快可能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突然的,實際上放在大的時間尺度之中,是日積月累下展現的結果。為此無數科學家正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提出導致地球自轉速率變化的原因各不相同,并將引起其變化的物理機制進行了分別歸納。
比如說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主要以“長期緩慢變化,偶爾時快時慢”的情況在進行。導致長期緩慢變化的就是潮汐的摩擦作用,而以十年為尺度來記錄速率波動的話就會發現,是地球內部核幔間的耦合效應導致的。
而像季節性變化和短周期變化,主要影響因素都是大氣的作用,高頻變化則與上文中所描述的固體地球和海洋潮汐的相互作用有關。
宇宙中的閃耀燈球
地球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人類的關注,畢竟這里是我們的家園。不過通過上文的描述,相信大家應該理解了目前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并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我們沒必要過于擔憂。
其實地球的這個自轉速度真的算不上什么,在宇宙之中有這樣一類天體,其旋轉速度非常的快,平均每秒就能轉動幾百圈。此外,它還會一邊旋轉一邊發光,其發出的射電波束讓它看起來就像是宇宙之中閃耀的燈球。這個“超級愛轉”的天體就是脈沖星,它屬于中子星的一類,有著極強的磁場。
不過中子星作為宇宙當中除了黑洞以外密度最大的天體,確實是因為自身的性質才使其能夠轉得這么快。如果我們將目光對準地球的鄰居,就會發現在外圍保護著地球的“木星老大哥”的自轉速度也非常快,周期約為9小時55分30秒。
一萬年太長,只爭朝夕
在科學家給出一天時間不足24小時以后的研究成果以后,人們除了思考這樣會對地球造成什么影響,更多則在想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時間更加不夠用了。惜時是自古以來不變的話題,從剛上學我們就學過“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句子,但那時始終不能理解什么是“寸晷光陰,惜時如金”。
不過隨著年齡和人生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思想也愈加地成熟,對于時間的認知也更加清晰。確實,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倘若虛度就會認為時間過得很慢,如果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實現人生價值,反而會覺得時間不夠用。
不論到了哪個年紀,珍惜時間以及合理利用時間對我們而言都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歲月當中因為疲勞或者迷茫而短暫地停下腳步,卻不能止步不前。因此,在遭遇挫折和困難之后整理情緒再重新上路,才是對“光陰”的尊重。
人們常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里的行樂其實可以理解為多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單純的戲耍快樂。不過大家也不必對時間的流逝有著太重的焦慮感,專注做好眼下的事情就好了。
不論一天是24小時還是不足24小時,都不妨礙我們專注于創造價值,努力去實現夢想。在這里“空余嗟嘆”不如立即開始行動,越努力才會越幸運!
標簽: 地球自轉速度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