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06 18:26:53
由于飛行器進入大氣中產生極高的熱量和機械負荷,會導致衛星解體的模擬圖 (圖片來源:歐空局)
泛濫成災的太空垃圾,如今開始撞擊到了月球。
據網易新聞引述外媒報道,美東時間3月4日早上7點30分左右,一塊在太空中飛行了七年、重約4噸的火箭殘骸碎片,以每小時近5800英里(10944公里)的速度沖撞上月球背面。
目前暫時還不太清楚撞擊情況,撞擊坑可能要到數周乃至數月之后才會被觀察到。
《科學美國人》雜志指出,這是太空中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預計該撞擊坑直徑可能會達到20米左右。
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表示,他們正在征召一架軌道飛行器到達事故地點,以確認撞擊現場的具體信息。
實際上,過去六十年來,隨著美國、俄羅斯(蘇聯)等航空航天大國不斷部署的火箭、衛星等飛行器與載荷壽終正寢,一直將航天器撞向月球,以處理它們或研究它們形成的隕石坑,造成的太空垃圾日積月累,近地軌道上擁堵狀況嚴重。
2021年11月,韓國“阿里郎3號”衛星險些被一塊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擊中。垃圾與衛星之間的最近距離,一度只有62米,該衛星通過緊急上升高度才躲過一劫;而在今年2月初,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在發射過程中出現事故,由于遭遇了地磁風暴,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有40顆衛星墜落地球大氣層,且被燒毀。
盡管10年前已有科學家疾呼接近極限,但各國圍繞誰制造太空垃圾的爭執還在繼續,相關的國際共識或法規仍未制定,太空垃圾的清理工作成為懸案。
有分析指出,預計到2035年,太空碎片監控和追蹤市場規模將達到一億美元以上。
近日接受鈦媒體App獨家采訪時,商業衛星及地面應用研發商“微納星空”創始人兼總經理高恩宇表示,對于太空中航天器造成太空垃圾的在軌管理,確實是需要統一進行,而且這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更多是全人類的事情。
不過高恩宇也指出,目前并不存在太空資源已經擁擠到像地面停車這種需求,太空中的相互碰撞是一種非常低的概率事件。NASA科學家曾表示,太空中的相互碰撞幾率已低至1000萬分之幾左右.
太空飛行器入軌圖,白色就是實際在軌管理的衛星、火箭產品(來源:NASA)
總量超8400噸,太空垃圾會造成什么影響?
首先要明確的是,太空垃圾主要指廢棄的衛星殘骸和其他沒有徹底焚燒的金屬碎片。
隨著航天器退役、自然解體或意外碰撞,這些無法被各國使用的人造廢棄物及其衍生物開始降落到低軌,環繞地球飛行,卻毫無用處,于是被統稱為“太空垃圾”。
據估算,目前有大約90萬片大小、介于指甲蓋到保齡球的太空碎片。而它們主要集中在500千米至800千米高度的軌道上,這里也是現役衛星運行所處軌道。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以及美國空間監視網 (SSN) 數據顯示,從人類踏入太空至今,已經產生了超過2.7萬塊、總重量超過8400噸的太空殘骸碎片或“太空垃圾”。其中大部分垃圾來自散落的火箭零件。
實際上,太空垃圾并非自古以來就存在,至少在1957年之前,太空是很“寂靜”的。
不過隨著經濟、國防、科研的需求,人類開始不斷開發空間資源,形形色色的航天器來到了外空間,除了地外探索,如火星、月球探測等,大多數衛星都集中在地球周圍,而航空器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碎片。有媒體統計過,這些“太空垃圾”前五大來源國分別是俄羅斯、美國、中國、法國和印度。
它們以接近3萬公里的時速運行,對衛星、火箭、空間站構成一定威脅,平均每年就會有一顆衛星被太空碎片擊毀。而太空碎片相撞并引發連串撞擊,直至將所有航天器損毀,會導致衛星運行軌道整體污染,即“凱斯勒現象效應”。
雖然今天是第一起太空垃圾與月球相撞事件,但這并不是第一次人造物體在月球墜毀。
早在1985年,蘇聯(俄羅斯)就用導彈撞毀了美國在1979年發射的一枚觀測衛星,該反衛星武器直接威脅到了處于美蘇冷戰中的美國。
到了1996年,一顆法國衛星被十年前爆炸的法國火箭碎片擊中并損壞,隨后碎片在月球中墜毀。
2007年,太空碎片數量激增,中國在一次試驗中擊毀了1999年發射的“風云-1C”氣象衛星。
兩年之后的2009年,美國“銥33”通信衛星與俄羅斯報廢的“宇宙2251”衛星發生碰撞,增加了2300多塊可追蹤的大型碎片和更多較小的碎片。這兩次事件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持續性的后果。
如今這次火箭碎片與月球意外相撞事件,是由美國卡塔琳娜巡天望遠鏡發現的,隨后被命名為WE0913A。
但WE0913A并不像小行星那樣圍繞太陽運行,而是繞地球運行,為此美國天文學家比爾·格雷 (Bill Gray) 懷疑其是人造物體,并于2015年3月首次預測該物體將與月球相撞。
動畫顯示了火箭運動撞擊軌跡。綠色路線是撞擊月球的模擬動作,白色路線是撞擊前繞地球的運動狀態(來源:WSJ)
由于其撞擊到月球背面,因此科學家無法在一段時間內觀測到撞擊坑,直到環繞月球運行的衛星運行到合適的軌道才能觀察到相關情況,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月球地表下的科學現象以及撞擊影響。而月球上布滿了自然形成的撞擊坑,估計數量超過10萬個。
不過目前,大家對這次撞擊月球的火箭殘骸信息有所爭議。此前比爾·格雷指出,火箭殘骸可能來源于馬斯克的SpaceX于2015年發射的一枚獵鷹火箭,但也有分析認為是來自中國的飛行器。這一爭議結論則需要飛行器發現撞擊現場才能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學中心科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威爾(Jonathan McDowell)就指出,“太空垃圾”數量與風險正不斷增加。
他發現SpaceX發射上天的800多顆星鏈衛星中,大約有3%因故障而失效,造成的太空垃圾,即產生的“死”衛星最終可能會達到1200多顆。
解決手段:追蹤監測、清除垃圾
面對太空垃圾,各國都在積極行動,從規避,到預防和防護監測,再到清除。
目前,人類解決太空垃圾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手段主要包括追蹤監測、清除垃圾兩種。
其中,追蹤太空碎片的傳統方式包括雷達和光學儀器。
2014年8月,美國提出“太空籬笆”項目計劃,讓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澳大利亞光電技術公司EOS簽約,合作追蹤太空碎片,用關穴和激光技術搜尋、跟蹤并識別太空殘骸,合作內容包括在澳大利亞新建追蹤站,使用雷達來跟蹤大約20萬件太空垃圾。
2017年12月,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太空追蹤設備,在國際空間站實驗艙外連接了一個工具箱大小的碎片感應器,隨空間站圍地球軌道運行,探測毫米級碎片,以及碎片撞擊所有物質的數據,辨別撞擊物是太空隕石還是人造垃圾。
太空大國俄羅斯則與巴西簽署設置新的太空碎片追蹤望遠鏡協議,包括設立或運營地面感應器系統和太空望遠鏡網絡等,用來追蹤太空碎片相關數據。
另一方面,由于太空垃圾數量巨大,造成追蹤難度越來越高,目前各國正在測試多種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包括發射捕捉太空垃圾的“魚叉捕捉器”、磁鐵和大網等。
2016年,日本發射“鸛”號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給養的同時,測試清除太空垃圾技術。
該飛船在太空飛行途中釋放出一條金屬導索,使其吸附到太空垃圾的表面,通過金屬導索向其放電,利用物體在磁場中通電后會發生運動的原理,讓其減速。在低于圍繞地球旋轉所需的速度后,墜入大氣層,與大氣層摩擦燒毀。
2018年6月,歐洲發射了一枚衛星,測試太空垃圾清理回收的可能性。測試的關鍵技術包括:視覺導航系統、捕捉碎片的網和叉、迫使碎片減速后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的裝置。
其中“太空魚叉”可以擊碎較大的太空垃圾,尺寸與鋼筆相仿,垃圾則直接通過搜集網和脫軌裝置進入大氣層自行焚毀。
2019年,歐洲航天局宣布,委托一家名為ClearSpace公司,計劃在2025年開展人類第一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 由清理衛星ClearSpace 1執行任務。通過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耐心織網,慢慢接近垃圾,然后俘獲它們,再開啟返回推進器,將攜帶太空垃圾返程,而返程過程中這些垃圾會在大氣層焚毀,一起墜回地球。
高恩宇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全球清理太空垃圾的行動是有一定效果的。中國研發的衛星產品是可以保證其在目標軌道上持續正常運行,而在末期會自動隕落,進入大氣再燒毀,從而減少“太空垃圾”風險。
“(我們衛星)進入軌道的方式,和SpaceX的星鏈是不同的。星鏈是火箭先把衛星送入200~300公里的軌道,之后衛星要自己再爬升300公里左右,進入500~600公里目標軌道。而中國發射的火箭,是把衛星直接送入500多公里的目標軌道,是不需要飛行自己變軌的,所以就不存在衛星變軌可能會發生故障,從而停留在過度軌道當中。”高恩宇對鈦媒體App表示,星鏈造成的太空垃圾更多是變軌、制造過程中未達最高水準所造成的。
在他看來,盡管衛星是有壽命的,但中國的衛星會搭載著電推進的變軌裝置,在末期自動隕落、墜入大氣,是不會產生影響空間站運行的太空垃圾的。
不過高恩宇也強調,隨著深空的正常化,“太空垃圾”必須要進行治理。
“由中國發射的衛星,無論是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大家都有義務要對空間碎片減緩,做出自己的努力。”他說。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標簽: 太空垃圾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