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07 15:25:37
文/ 金錯刀頻道
題圖/ 視覺中國
魔都上海,究竟可以多魔幻?
一家上海餐廳,仿照日本的omakase,意思是“交給您了”,吃什么不由食客決定,全靠廚師根據當天的時令食材即興發揮。
結果這家人均2000的餐廳,提供了半顆皮蛋,兩顆菜心搭配豬油渣,一片雞肉,1/4碗的麻婆豆腐......每道菜都是上百的售價。
餐廳美其名曰:此乃中餐日作。
網友則評價:冤種套餐,“喂狗式上菜”。
網友的格局小了。食客這時吃的還是菜么?吃的是逼格。
這樣能彰顯逼格的店鋪,上周在上海又多了一家——Blue Bottle(藍瓶)。
這家美國來的咖啡店,開業后每天人滿為患。最夸張的時候,有人從早上10點排到晚上6點半。
圖源:企鵝吃喝指南
比起中餐日作、人均2000還餓肚子這樣肉眼可見的逼格,一杯咖啡有什么可讓人裝X的呢?
為了喝這杯咖啡,他們苦苦求了許多年
藍瓶在上海的這家店,是其在全球的第102家店,在中國內地的首店。
首店開張,就一炮而紅了。
在最愛湊熱鬧的小紅書上,提及“藍瓶”的筆記超過5000條,提及“Blue Bottle”的筆記超過了8700條,到處可見俊男美女手捧咖啡凹造型。
線下就更熱鬧了。開業首日,藍瓶就成了上海最新的“排隊王”,逼得他們不得不限制客流,每次只放進10人,比參觀博物館還費勁。
有人在網上叫了跑腿小哥代買,小哥看到現場的長龍直接傻眼,表示:這單接不了,我還得跑其他單子。
截圖自:抖音“徐富貴”
由于人數過多,下午兩點多,藍瓶就不再讓人排隊。
一位路過的上海大媽問一名買咖啡的博主:“吃了(這個),你就腦子好了?”
截圖自:抖音“徐富貴”
這大概也是很多路人的疑惑,而有這樣的疑惑,說明他們還沒領會到藍瓶的逼格所在。
話說在人類喝咖啡的歷史上,有三次咖啡浪潮。第一次是速溶咖啡,第二次是商務連鎖咖啡,第三次是精品咖啡。
誕生于2002年的藍瓶,就是精品咖啡的鼻祖。
藍瓶的創始人叫James Freeman(詹姆斯·弗里曼),原本是個音樂人,據說由于討厭市場上過度烘焙、不夠新鮮的咖啡豆,憤而創業。
弗里曼
很快,他就被諸多硅谷投資者看中,包括推特聯合創始人,以及谷歌前高管等等。
弗里曼做了什么,居然能打動一眾大佬?
最值錢的就是他提出的“精品咖啡”的概念。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理論被他嗤之以鼻,在他看來,讓人舒服地喝一杯真正好喝的咖啡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讓人專心品嘗咖啡,在藍瓶的門店里,往往沒有wifi,沒有插座,沒什么背景音樂,甚至連桌椅都很有限。
效果如何不知道,網費、電費肯定是省下不少。
如此有逼格的理念和作風,打動了大佬們,也打動了許多咖啡愛好者。
每當藍瓶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新店開張,評論區中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請求藍瓶早日把店開到他們的家鄉。
2015年,藍瓶首次走出美國,跑到東京陸續開了10多家店,讓很多中國消費者看到了希望,加大了請求力度。
2020年,藍瓶終于來到中國,選擇在香港開店。
那是它首次見識到中國人民的熱情,兇猛的疫情也沒攔住虔誠的信徒們。
消費者求品牌來賺自己的錢,可謂賺錢的最高境界。
藍瓶,咖啡界最會裝X的選手
雖然這是個愛追求概念的年代,但是光靠一個概念是走不遠的。
概念必須能落地,裝X可感知,能讓被人看見,這才是關鍵。
就像“中餐日作”的餐廳,除了不中不日的噱頭,還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預定時需支付每人1000元的訂金,取消需提前24小時,否則訂金不予退還;
當天僅為十位顧客服務;
廚師要是不高興了,扭頭就走。
喝咖啡最初也是頗有逼格的事,星巴克借此把中國人拿捏了許多年。不過自從星巴克變成菜市場后,喝咖啡基本只剩下給打工人提神的功效了。
而藍瓶以一己之力,竟用三招就又找回了咖啡的些許榮光。
1. 越費時間,逼格越高
裝X的基礎在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一線城市的打工人,他們或許有錢,但他們沒時間。有錢有閑,才是人上人。
藍瓶完美滿足了炫錢炫時間的需求。
藍瓶原本就比普通咖啡貴一個檔次,到內地后,更是定出了全球最貴的價格,甚至貴過寸土寸金的香港店,不少咖啡都在40元往上。
為了喝上這杯咖啡,消費者從點單開始,平均要等待15分鐘,甚至一個小時。
因為藍瓶還堅持用一些傳統方法做咖啡,同時每個環節盡量使用人工制作,自然快不起來。美國布魯克林的一家藍瓶門店里有一臺日式冰滴咖啡機,如果要喝上一杯它滴出來的咖啡,至少要等8個小時。
等咖啡的時候,再在店里買個玻璃杯、帆布袋等周邊,四五百都攔不住。
2. 規矩越多,逼格越高
弗里曼曾說自己頗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比如他提到過一個日本的概念“拘り”,相當于“執念”,要把每個細節做到完美。
為了品質完美,對外,藍瓶定下了許多對顧客“不太友好”的規矩。
例如,只賣咖啡豆,不賣咖啡粉;堅決不讓顧客打包帶走Espresso,因為他堅信濃縮咖啡只能在研磨后的45秒內飲用,所以只能在店里喝;菜單極其精簡,拿鐵就是拿鐵,摩卡就是摩卡,別問他們要什么“抹茶拿鐵”“榛果摩卡”,更不會有奶昔、冰沙搖搖樂等。
對內,藍瓶的規矩更多更狠,尤其是在咖啡豆方面。
最著名的一個規矩就是:超過48個小時未用就必須丟掉。
弗里曼還要求產地詳盡記錄在案,不僅能說出一些咖啡采摘者的姓名,還能描述它是在什么樣的樹蔭下成長起來的。
按他的話說,這都是為了品質,至少他家的咖啡喝起來“絕不會有股洗發水味”。
弗里曼
3. 越是把錢花在刀背上,逼格越高
除了咖啡,藍瓶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足以令它成為網紅打卡地的店面設計。
比如這次它在上海開的門店,改造自1926年建造的老洋房,曾經是裕通面粉廠的員工宿舍。
一樓是現代家具和混凝土;二樓則放了許多從世界各地淘來的古董桌椅,以及一臺需要手工操作、制造于60年前的古董咖啡機。
古董桌椅
藍瓶在其他國家的門店同樣如此,都是由一些舊工廠、老倉庫、歌劇院等地改造而來。
在日本和韓國,還有這種“敘利亞風格”的門店。
所有門店都是由著名建筑事務所的大師操刀,設計費不菲。
把咖啡店設計成美術館,還搬來一堆古董,能讓咖啡變得更好喝嗎?
應該不會更好喝,但肯定會更貴,更有逼格。
太會裝X,不是什么好事
弗里曼曾表示,藍瓶選址有個重要標準,就是看附近有沒有星巴克。
雖然他的意思是他相信星巴克的選址眼光和教育市場的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給人留下了藍瓶和星巴克針鋒相對的印象。
比起和星巴克較量,藍瓶更想要的應該是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
藍瓶咖啡大中華區總經理胡駿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一定是藍瓶咖啡所有市場當中發展最快的。
但是事情肯定很難一帆風順。
頂著網紅光環,目前藍瓶制霸上海灘,但網紅光環也讓它的品質和服務,變得不盡如人意。
藍瓶知道自己沖咖啡的速度慢,所以一個門店50名員工,有40個是咖啡師,可還是架不住人多,導致點單的顧客等到天荒地老,體驗極差。
另外人流量太大,勢必影響出品質量。一名博主寫道:從點單到實際拿到手,花了足足1小時,一度拿到完全消泡的奶咖......
當然,網紅光環終有褪去的一天,到時的品質和服務自然就能回歸。
不過屆時失去網紅光環的藍瓶,就要面對更大的挑戰了。
上海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比紐約和倫敦加起來還多,咖啡館甚至開進了居民樓門口原先的保安室里。
這其中,獨立咖啡和精品咖啡占了多少呢?
根據《解放日報》2021年2月分析美團數據得出的結果,答案是64%!
和它們相比,除了名頭,藍瓶并沒能拉開差距。
咖啡品質上,一些愛好者的評價是:藍瓶屬于連鎖精品咖啡里的中上水平,但是還比不上本土第一梯隊的獨立精品咖啡。
性價比上,藍瓶也打不過Manner這樣的選手;設計風格和玩法上,Blueglass、Seesaw、%arabica等品牌甚至比藍瓶更會討好年輕人。
總之,既有網紅光環又有實力的咖啡店不在少數,在上海更是數之不盡。
在上海開咖啡館,如同去廣東做餐飲,既是機遇,同時也進入了地獄模式。
靠網紅效應吸引人瘋狂打卡,必然不如靠用戶體驗沉淀下忠實的顧客。
這樣才可能達到藍瓶預料的“快速發展”,并繼續引領第三次咖啡浪潮。
靠其他噱頭,只會把自己引領進溝里。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篇作者 | 祥燎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