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14 12:53:18
假如在野外看見一只嗷嗷待哺的動物正在張大嘴巴等待父母的喂食,不知道你會不會心生憐憫,為它送上手中的食物?
對于這樣的情形,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會提供自己的幫助,畢竟萬物有靈,我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善舉能夠讓這些動物免受一些苦難。我們能夠提供幫助現實中的動物,可來自億萬年前的生物,人類又該如何幫助呢?
在永久凍土融化以后,就有一只饑餓的幼獅便從凍土層中露出來。即便過去了26000年的時光,這只幼獅依舊張大嘴巴等待著食物。看到這樣的景象,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到十分的心疼。
那么在26000年前,這只幼獅究竟是經歷了什么?地球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它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本文便會從這幾個方面逐一分析,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那個“饑餓”的年代。
洞獅
2018年,俄羅斯東北角雅庫特當地居民在尋找古代猛犸象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只洞穴獅子的幼崽。經過瑞典研究人員的研究以后,他們認為這只被命名為“斯巴達”的幼崽,應該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冰河時期動物。別說是表面的皮毛、牙齒等保存完整,即便是斯巴達的內臟器官等等,也都完好無損。
對于洞穴獅子,很多人可能都對它們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墒聦嵣希茖W界一般認為它們就是現代獅子的祖先。雖然這類獅子已經在地球上滅絕了數萬年之久,但現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獅群,卻依舊保留了洞獅相當一部分的特征。只不過就體型上來說,現代獅子卻和它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洞獅應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的平均體長最大可達2.7米,僅僅只是洞獅的尾巴就足有1.2米長。更夸張的是,這種獅子的體重高達500公斤。像現如今不少人都十分喜歡拿老虎和獅子進行比較,可如果是和洞獅相比的話,那么老虎甚至會顯得有一些“可愛”。
而科學家們推測,這只名為斯巴達的幼獅之所以會一直保持著張大嘴巴等待食物的姿態。主要是因為當時幼獅的母親在外出捕食的過程之中,不小心遭遇了意外事故,剩下沒有任何捕食能力的斯巴達便悲慘地餓死在了洞穴之中。而在它的尸體腐爛之前,冰雪逐漸涌入,并徹底將其冰封起來。
在那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山體逐漸消失不見,斯巴達所處的區域也逐漸成為了永久凍土的一部分。等到了現代社會,當人們逐漸開始對凍土層展開挖掘,尋找各種遠古生物的時候,斯巴達便幸運地“重見天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之中,各種各樣的動物都被人類發掘出來。人們有理由相信,在數萬年前,這里的環境一定能滿足眾多生物的生存。那么在這數萬年的時光之中,為何它們都逐漸被埋葬在凍土之下呢?這就和地球的環境氣候變化有一定的關系了。
地球的環境氣候變化
了解地球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地球的演變進程之中,氣候變化并不是固定的。而地球也不是一個恒溫器,在某一些時間里面,地球甚至可以用雪球來形容。而西伯利亞地區的生物之所以會逐漸變成冰凍世界之中的“標本”,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生物曾經未能挺過地球末次冰盛期的襲擊。
事實上,所謂的冰盛期,其實就是指地球表面有大規模冰川覆蓋的冰川時期。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面,就曾經多次出現過顯著降溫變冷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面,大量的生物因為嚴寒的天氣環境走向滅絕。一直到氣溫逐漸變暖,生物才終于再次成長。
那么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時間段之中,我們是否有機會能夠經歷這樣的冰川時期?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不過根據地球歷史上每一次大冰期的間隔時間來看,人類想要經歷這樣的時間,至少需要數百年的時光。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后代或許有機會經歷。
而斯巴達所經歷的時期,其實就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四紀大冰期。從歐洲冰蓋南部邊緣到北緯50°附近,幾乎都受到了冰期的影響。在這段時間之中,大面積的冰蓋不僅讓生物們很難尋找到足量的食物,更是讓地表水體的分布都發生了改變。
可想而知,當時斯巴達甚至它的母親所面臨的生存環境,究竟是多么的惡劣。好在時至今日,隨著冰川世紀的離去,我們也終于不用擔心環境會惡劣到這種程度。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么看起來一直正常運轉的地球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對此,科學家們給出了兩種解釋。首先是天文學成因說,在科學家們看來,由于太陽、其他行星以及地球之間的相互影響,導致太陽光強度的周期變化會嚴重影響到地球的氣候。這樣一來,地球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冰川世紀。
其次這是物理學成因,當頻繁的火山活動爆發出來的大量火山灰讓大氣透明度降低以后,地球能夠接收到太陽的輻射減少,地球環境氣候也就自然會發生變化。而地球上的板塊構造運動變化,讓海陸分布的環流形式發生改變的時候,也同樣會影響到地球的氣溫環境變化。
對人類的警示
那么凍土層中斯巴達嗷嗷待哺的身影,以及各種各樣的史前生物接連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究竟在給我們什么樣的警示呢?換句話說,這些史前生物原本應該一直深埋于地下才對,如今卻接二連三地被人類發現,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于科學家而言,這些動物的發現其實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因為有了它們的出現,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對數萬年前的生物展開研究。而通過將它們的DNA和現代生物的DNA進行對比觀察以后,科學家們更是能夠完全弄清楚在地球的生物演變進程之中,生物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對此,不少人可能會表示疑問,這樣的研究究竟有什么意義。畢竟所有研究的生物都已經成了標本和化石,根本不可能再對人類提供任何幫助。可事實上,通過對生物為適應環境主動做出的改變,我們或許也可以從中吸取相關的經驗教訓。在未來的人類發展歷程之中,我們便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各種困難。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曾在《天演論》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適應環境,而我們人類也同樣如此。想要更好地面對未來環境變化,對史前生物到現代生物的變化研究,自然必不可少。
不過除去對人類的幫助之外,其實這些動物的接連出現,也向我們人類釋放著另外一個訊號,那就是地球環境的確在不斷地變暖,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問題,也已經影響到了沉睡在地球凍土之中的古代生物。
如果要問20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那必然是環境問題。當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問題接連出現在人類眼前。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便都有意識地展開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減輕溫室效應。
然而凍土層中出現的各種史前生物告訴我們,現如今人類所做的努力還不夠,溫室效應問題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如此,就凍土融化出現各類史前生物這件事情來說,其實也同樣會對人類世界帶來各種各樣的危害。
凍土的變化影響
首先凍土層之中大量的甲烷氣體,了解溫室效應的人都知道,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一直都是地球平均氣溫升高的罪魁禍首之一。而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層之中,就蘊含有大量的甲烷氣體。
因此,當凍土層融化并暴露出像斯巴達這樣的史前生物之時,其實也就意味著大量的甲烷氣體也被釋放到了大氣層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所面臨的溫室效應問題,就很有可能進入惡性循環的狀態之中。想要解決這一大問題,也注定會比以往更加困難。
其次這是凍土層之中的各類遠古病毒,根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之中,其實還保留著數不勝數的遠古病毒。而這些病毒在低溫環境下僅僅只是暫時失去了活性而已,一旦環境溫度適宜,那么這些病毒勢必會卷土重來,重新回到人類世界之中。
不僅如此,這類病毒的傳播方式以及抗擊打能力甚至遠遠強于現代社會之中的各類病毒。哪怕只是空氣和洋流的流動,都可以攜帶著它們進入人類世界。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人類又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
因此,斯巴達的出現,既可以說是好處也可以說是壞處。然而它嗷嗷待哺的樣子,或許更多的是警示我們人類,它曾經所經歷過的苦難。
在人類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對環境的危害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一個地步。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人類文明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及時作出改變。那么在億萬年之后,或許后來者也像我們一樣,發現同樣“嗷嗷待哺”著死去的人類。
標簽: 永久凍土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