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16 19:51:52
導讀:以前常見的甲魚,生存和繁殖能力都不弱,為何成為“易危物種”?
甲魚,對于農村娃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動物。
記得小時候去上學,要路過一條河,而河邊就有大片的水稻田。經常在上學和放學的時候,站在路上就能看到水溝、稻田里有甲魚。
特別是在天氣好的時候,還會看到一只又一只甲魚在岸上曬太陽。有些小孩子調皮,會小心翼翼地跑過去,如果抓住了一只,則會直接給它一腳踢飛到河里去。
因為在我們這里以前有一種說法,看到路邊的甲魚是晦氣的,更不要抓來吃。說真的,當時甲魚真的很常見,農民去稻田干活了,就常常發現和抓到甲魚,但在以前村里的人很少去抓甲魚來吃。
而現在甲魚卻成為了稀罕貨,別說是抓來吃了,就是在野外見到一只都非常難了。那為何過去稻田就能見到的甲魚,如今卻很少見了呢?甚至還有人說甲魚是“易危物種”了呢?
甲魚的小簡介
說起甲魚,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會想到民間一句罵人的話。沒錯,民間俗稱的“王八”就是指甲魚,它也簡稱為鱉,有些地方也叫它團魚、水魚、四腳魚等。
甲魚的品種很多,在我國民間凡是龜鱉目鱉科軟殼水生龜都被稱之為甲魚,其中我國較為常見的甲魚有中華鱉、山瑞鱉和斑鱉,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中華鱉了,它幾乎遍布我國各省份。
甲魚作為一種卵生兩棲爬行類動物,它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雖然長時間在水中生存,但離水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死。所以甲魚多數是在水庫、河流、湖泊等有水的環境生存,這也是為什么以前在稻田常遇到甲魚的原因。
而且甲魚還是一種變溫動物,當水溫低于15℃以下的時候,甲魚就會停止進食了,如果溫度繼續下降,甲魚還會挖一個洞藏在泥沙中,即便是半年時間不吃不喝也不會死亡,可見它的適應能力和生命力都是非常強的。
另外甲魚還是一種繁殖能力也不弱的動物,一只甲魚一年能產卵多次,像北方地區一年能產卵兩三次,而南方的則能達到5次左右。
一般夏季的六七月份是產卵的高峰期,當產卵的量達到10-30個時,就會挖一個坑把它們埋在沙土中,讓它自然孵化,所以甲魚是不用雖然是卵生,卻不用孵化的。而且一般甲魚四五年就達到性成熟,交配以后就能產卵,其繁殖能力是不弱的。
既然甲魚的生存能力強,能很快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且繁殖能力也不弱,為何如今野生甲魚卻快成為了“易危物種”了呢?
在過去數千年,野生的甲魚數量確實不少。當時還沒有人養殖甲魚,基本靠野生的甲魚就能達到自給自足了。
這一點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是最清楚的,過去在稻田里干活,就常在水溝邊見到,或者是抓到野生甲魚。當時不少村子里,還有專門釣甲魚的人。
像我村里就有個這樣的高手,只要他從水塘邊路過,就能知道哪里有甲魚,而且只要被他看到的甲魚,基本都是無法逃脫的。
甲魚少見的原因分析
對于現在甲魚變得罕見了,這個老人是感觸最深的。和他聊天,也曾分析了為什么現在野生甲魚少了,他總結了三點原因:
第一點是過度的捕撈。在過去一般很少人吃甲魚的,只有極少數人才會吃它。可是如今隨著一些養生專家還有養殖企業的宣傳,說甲魚很滋補,是難得的美食。
于是甲魚的價格就開始上漲了,而且價格還是越來越貴。尤其是對于野生的甲魚,更是價格比養殖的貴上不少。很多人就去捕撈,想各種辦法來捕捉,這樣甲魚即便是繁殖能力強,可是也耐不住大量的人捕捉。
第二點是甲魚繁殖的寶寶成活率不高。看似一只甲魚能繁殖多次,一年能產卵二三十個,可是它產卵以后就是埋在沙子里,也不會去看護。
這樣很多的動物就會聞著氣味來偷吃甲魚蛋。就算是繁殖出來的甲魚寶寶,也會被一些肉食性的魚類捕食。一般一窩甲魚能成功孵化出來并長大的不到四分之一,甚至會更少。
第三點就是環境的惡化了。在過去河里、水庫和魚塘里總有野生甲魚,就是因為環境好,它們的食物充足,并且沒有生存危機。
但是現在農村好些河流都已經斷流了,有些則是因為排放了很多的工業廢水,再加上農民大量的使用除草劑、農藥和化肥等,這對甲魚來說環境受到污染了,生存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甲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里面的,可水受到污染了,它們還能活得了嗎?
結束語
其實也是因為這些原因,不只是野生的甲魚少了,農村好多以前常見的魚類,現在也變得少見了。
也正是由于野生的甲魚罕見了,在有些地方甚至賣到了數百元一斤的高價。而且還難以滿足市場,于是才有人開始大量的養殖甲魚。
可即便是有養殖的,有大部分人也寧愿花高價購買野生甲魚,這也是導致其數量進一步減少的原因,簡直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各位網友們,你們家鄉還有野生甲魚嗎?對此大家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