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19 09:46:01
綜述
追問生命的來源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雖然不同的理論都有各自側重的視角,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基礎認知的,那就是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誕生之間應該是存在著某種聯系的。
但是最近有不少新聞都報道了宇航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后身體發生的不可逆變化,如果生命真的源于宇宙,為什么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
生命的起源
按照近現代生物學對物種起源的研究,生命的誕生地最初是在海洋當中,原始形態基本上就是一種跟細胞差不多的結構,大概出現在距今38億年前,當然它所處的環境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在海底的熱泉附近。
一般來說,這樣的地方會有更多有機物和營養物質,更有利于提供能量,在這個接近細胞結構的化學單體基礎上,生命便開始了更為復雜的演化。
但是從化學角度來看,依然是在碳鏈的基礎上加入各種各樣的補充內容,這才有了各種各樣形態的生命體,經過漫長的演變史中,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海洋到陸地,才形成物種多樣性如此豐富的生命世界。
因為有著清晰的演化脈絡,所以海洋起源的理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但是也有一部分科學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地球的生命其實來自宇宙空間,是由隕石帶到這里的。
當然,這中間又有一些區分,比如所謂的生命指的是生命誕生的基礎物質還是成熟的生命形態呢?
贊同前者的學者主要的論據是他們在隕石坑當中發現了大量的生命基礎物質,尤其是氨基酸,這些東西能夠在特定條件下合成蛋白質,也就是說在宇宙的某個角落其實是有生命誕生的基礎的,而且不會輕易受到太空環境的影響。
相比之下,贊同另一種說法的學者就比較難找到相關的論據了,宇宙空間中存在著成熟的生命形態,并且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繁衍。
這也就是意味著,那個地方至少要具備地球的生態條件,包括陽光、空氣和水等等,如果它跟地球離得近還好說,如果是相距甚遠的另一端,那么這些生命還得具備在太空當中生存的能力,比如不會因為輻射、缺氧、低溫而死亡,才能跨越茫茫宇宙,來到地球上。
對于人的血肉之軀來說,宇宙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這里到處都是電磁波,能夠輕易讓人體的蛋白質變質,因為物質稀少,運動速度慢,大部分空間的溫度都極低,一些恒星附近的溫度又高的要死,一個不小心就灰飛煙滅了。
所以嚴謹一點講,即便是就在我們旁邊的金星上,沒有這個能力也是來不了地球的,而在人類的身上我們并沒有發現這樣的特質,就連經過專業訓練并且穿上了全套裝備的宇航員也要小心翼翼,甚至最近不斷有消息傳出稱,一些宇航員從太空回來后,身體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變化。
宇航員身體的變化
一名名叫謝爾蓋的俄羅斯宇航員,他曾經在太空中執行任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當他順利回到地球之后,身體上很快有了一些不良反應。
首先就是視力下降,要知道宇航員自己本身是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視力水平的,在進入太空以前,謝爾蓋的視力是非常標準的,但是回來之后卻再也沒有看清過,去醫院檢查的結果是大腦灰質出現了萎縮的現象,并由此影響到了一些功能的正常運轉,間接造成視力下降。
除此之外,謝爾蓋明顯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能久站,骨質流失非常嚴重,醫學專家分析這應該和他長期在太空中生活有關,因為沒有重力的固定作用,骨質很容易就會散失到身體循環當中,隨著排泄物離開。
按照每個月差不多6克來算,兩年多的時間里,謝爾蓋差不多流失了將近150克的骨質,對于成人來說幾乎是不可逆的了,另外,同樣是因為失去重力的牽引,肌肉也無法自我穩固,開始快速萎縮,對謝爾蓋來說,行走已經是很困難的事了。
不過最致命的是大腦的變化,謝爾蓋大腦的一些部位跟原來相比明顯出現了縮小的趨勢,醫生表示后果可能會有很多種,比如腦供血困難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癥狀,謝爾蓋的晚年可想而知是不會太安寧的,其他很多像謝爾蓋一樣長期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員也都出現了類似的癥狀。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就更加無法相信,生命是以成熟的形態被帶到地球上的了,如果是這樣,至少我們不會對太空環境如此不適應,都穿上防護那么全面的宇航服了還是落得一身傷病。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基因在到達地面之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目前并沒有發現這方面的依據。
結語
所以說,生命源于宇宙的說法還是需要仔細考察,至少認為它是以成熟的生命形態來到地球的觀點確實是禁不住推敲,宇航員的身體發生的不可逆變化已經能夠說明這一點了,至于是不是隕石攜帶了生命的基礎物質來到地球,也需要更完整的論證。
標簽: 不可逆的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