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2 15:36:22
人們常說“勤添衣服,多喝熱水”,保持身體暖和是基本的長壽之道。一旦受涼,不僅寒氣會趁機進入體內,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身體疾病,影響身體正常運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體溫影響壽命,最多可達40%
3月15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溫州大學趙志軍教授團隊、英國阿伯丁大學等國際團隊在《Nature Metabolism》發表論文指出:相比高溫代謝率,低體溫對壽命影響更大。
實驗中,他們選取了兩種小型哺乳動物黑線倉鼠和正常小鼠,并將其分為3組。
l 第一組:長期置于室溫20℃的環境中,其他生活習慣正常;
l 第二組:長期置于熱中性區上臨界溫度的環境(32.5℃室溫環境);
l 第三組:同樣置于32.5℃室溫環境,保持生活習慣不變的同時,用小型風扇向他們吹冷風(風馴化),以防止體溫升高;
整個實驗周期,分別為倉鼠(hamster)1560天、小鼠(mice)840天,幾乎噶貫穿其整個生命周期。結果32.5℃且不通風環境下的動物,比其他兩組的平均壽命低了20%到40%,且身體多項指標他退化更快。
研究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在生活環境相同的條件下,適度調節身體溫度可一定程度延緩身體機能老化、延長整體壽命。“這為探究對壽命的潛在影響因素打開一扇門”,通訊作者 John Speakman表示。
二、低溫長壽,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實際上“低溫更長壽”的觀點并不是第一次被學界提出。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科學家們就已開展系列研究以探討其和衰老速度以及壽命的關系。
3月9日,由復旦藥學子組建的國內前沿抗衰科普平臺‘時光派’也在其《追新速遞專欄》中報道了一項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的研究成果:加州大學科研團隊對黃腹土撥鼠研究發現,在冬眠期間它們的表觀遺傳衰老幾乎停滯,體溫驟降到接近冰冷巖石的程度。
身體包括線粒體和端粒體等國際生物老化指標損傷更慢,這或許是他們同為鼠科,但壽命比普通小鼠要長10倍的原因所在。
作為國際衰老研究領域的“座上賓”,線粒體和端粒長期以來都被看做影響動物壽命的關鍵指標之一。諾貝爾獎得主伊麗莎白曾在研究中發現,端粒位于染色體兩端用于保護遺傳信息,其隨細胞分裂而縮短,短到不能再縮短時生物機體就會衰老或者消亡。
而線粒體是細胞的發動機,決定生物體各個細胞功能正常與否,如果低溫可以減少這兩項重要指標的損傷程度的話,無疑宣告壽命得到延長。
這不僅在學界有理可循,在資本轉化進程中同樣不乏實例。世界長壽國日本,去年曾聯合眾多生物學家試圖研發一種補劑形式的‘逆轉衰老技術‘賽樂瑞。通過選取市場上被學界認為可以有效保護細胞線粒體和端粒等指標的NAD+物質、太歲提取物PQQ和細胞活化成分CELL-RATOR等進行復配實驗,結果多位60以上的健康老人身體指標呈現年輕化態勢。
現在,以賽樂瑞等為例的‘逆轉衰老技術’核心物質已被日本厚生勞動省列為重點研究項目,進入我國京.東等平臺。后期他們還將聯合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開展隨其開展進一步研究,以探討其可能對日趨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可能帶來的幫助。
三、低溫長壽尚待進一步研究
那么,低溫延壽這一結論是否可以直接推及到人類身上?本項研究第一作者、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趙志軍認為,鑒于動物的衰老和自然死亡原因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團隊后期將進一步在體溫與代謝率在不同年齡段的測定、高溫環境和風馴化對不同物種之間的影響。
(圖:本研究第一作者趙志軍教授)
但這并不影響人類提前改變“暖和才養身”等錯誤觀點。這幾年隨著科學家對人類生命進程的持續研究,已有越來越多“長壽悖論”被推翻,如吃辣減壽、飯后百步走、吃素不老等等。未來隨著科學研究的持續進展,除低溫益壽、‘賽樂瑞’等落地生物科學成果,我們也能從眾多常態化研究中獲得更多生命紅利。
正如,Merrill Lynch首席分析師Thomas Franck在其推文中說的那樣,我們的壽長或許很快就將超過100年,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