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3 10:09:15
1981年,美國首次發現并報告了全球首例艾滋病病例(HIV)。但是,嚴格意義上說,這并不是最早的艾滋病病例,因為科學家們在非洲金沙薩(Kinshasa,剛果的首都)發現了幾份1959年被保留下來的男性患者的血樣發現,其中有一人的血樣顯示:他得了艾滋病。
因此,世界上最早的艾滋病人出現在非洲,在之后,艾滋病在世界各地傳播,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世界范圍內一共有3770萬例艾滋病患者,其中有超過2/3的人集中在非洲。
由于HIV的首例病例出現在非洲,所以關于HIV的溯源工作也是在非洲展開的。首先,HIV分為兩個型,其中HIV-1是世界上最為常見的,相比較而言HIV-2屬于小眾的,因此,科學的溯源工作主要是圍繞著HIV-1進行的。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將HIV-1分為M、N、O、P四個亞型。一般情況下,病毒溯源的工作是先從野生動物開始的,于是,作為與人類基因最為接近的黑猩猩成為了首個被溯源的動物,結果,科學家們在喀麥隆sanaga河流域的黑猩猩種群身上找到了一種與HIV-1高度一致的病毒SIV病毒。
經過謹慎的研究和求證,科學家們發現人類感染的HIV-1病毒中的M、N兩個亞型就是來自于喀麥隆的黑猩猩。但是,對于另外兩個亞型,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終于到了2015年3月2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新的研究論文,論文稱:人類身上的HIV-1的另外兩個亞型找到了來源。通過科研團隊對非洲喀麥隆(又是喀麥隆)的大猩猩種群的研究發現,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與人類HIV-1的O、P兩個亞型吻合。
至此,人類HIV-1的溯源工作徹底結束,這些病毒就是來自于喀麥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這個消息公布后,許多人將目標放在非洲人身上,然后一系列天馬行動的想象就出現了,比如一些人認為:感染了HIV病毒的非洲人一定是對黑猩猩和大猩猩做過什么。
但是,科學不是猜測,更不是盲目的跟風,而是小心的求證與論證,那么,起源于非洲的HIV到底是如何從“猩猩”到人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HIV病毒的傳播途徑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這種病是由艾滋病毒(HIV)感染造成的,它們進入人體后會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得免疫系統逐漸被摧毀(不介入的話)。
作為一種傳播性疾病,艾滋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有三種:性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母嬰傳播。網上有很多關于艾滋病傳播的謠言,比如一起吃個飯就能感染,用了艾滋病人的毛巾也會感染等等,其實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唾液、汗液、眼淚等都不會傳播HIV。
其中的性傳播,恰恰是網上一些人認為是非洲人對猩猩做過什么事的主要原因。
非洲人與猩猩的互動
科學家們在非洲進行病毒溯源工作時,自然會去側重地了解人與猩猩的互動關系,因為,弄清病毒跨物種傳播的途徑也是同樣重要的,而HIV傳播的三個途徑中,母嬰傳播首先被排除了,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去手機猩猩的乳汁喝,也就是說HIV傳播到人的途徑只剩下了:血液和性行為。
根據科學家們的實地考察發現,非洲人與猩猩主要的互動就是獵殺。2020年1月8日,太陽報中的一組圖片引發了全球網友的關注,這組圖片是7張非洲獵人與一頭已經被殺死的山地大猩猩的合照。
這張合照是當地的猩猩保護組織截獲后發表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大猩猩的保護意識,因為目前山地大猩猩只剩下880頭,屬于瀕危物種。
當然,除了大猩猩外,黑猩猩的獵捕在非洲也很嚴重,而原因一方面是可以賣給國外的一些動物園,一方面在非洲的一些地區吃猩猩肉是當地身份的象征(有錢人才能吃),這使得在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形成了一條穩定的供求鏈。
雖然現在在非洲槍支比較常見,但是早在20世紀,槍只在少數人手中,而獵殺猩猩的人通常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沒有槍,只能用比較原始的狩獵方法。但是,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具備一定的攻擊性的,尤其是大猩猩,它們是現存最強壯的靈長類動物,所以,在捕殺它們時,人們不免會受傷。
一旦人受傷后,傷口接觸了已經攜帶了HIV病毒的猩猩,那么傳染就順理成章了,因此,根據科學的調查發現,非洲人起初感染HIV主要是因為非洲有捕殺猩猩的行為,而原始的捕殺行為是容易受傷,讓血液有了接觸病毒的機會。
有沒有可能是一些人與猩猩發生了其他的關系呢?
這個是許多人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是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的,因為HIV之所以在全球爆發,原因就是非洲人的感染基數太大,而在科學家們實地的考察中,“人獸行為”是極少的,通過極少的個案,傳播全球超過3000多萬人,這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最后
HIV病毒已經成為了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看,從HIV病例確證到2020年,全世界已經有約3630萬人死于HIV病毒,而從目前的溯源看,病毒確實來自于非洲,但絕不是許多人想的那樣,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人為捕殺量大,受傷導致的血液傳播。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