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6 15:49:03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的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創新趨勢報告顯示,在全球疫情初期,高校和研究機構在疫苗專利申請方面高度活躍。其中,中國和美國的創新者針對新冠疫苗和治療技術申請專利最為活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說:“如果想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取得有意義的進展,跨組織、跨機構、跨部門和跨境合作至關重要。”
專利申請異常活躍
《專利態勢報告:新冠病毒相關疫苗和療法》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一份分析新冠病毒相關專利活動的報告。通過檢索查看從2020年1月到2021年9月期間與疫情相關的專利申請,與新冠病毒相關的技術專利申請共有5293件,其中包括1465件有關治療技術的專利申請和417項有關疫苗開發的專利申請。
由于新冠病毒疫苗和治療方法涉及全球市場,現階段已經有31個專利局收到并公布有關治療技術的專利申請,有19個專利局收到并公布疫苗相關申請。根據目前可獲得的專利數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美國專利商標局在疫苗和治療方法兩個領域收到了大部分專利申請。
來自前幾大專利局的初步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相關專利申請的授權速度相對較快,因為創新者普遍利用旨在將新產品迅速推向公眾的快速通道或專門措施。相比之下,這些專利的處理速度比同期化學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專利申請要快。
中美在專利申請方面領先
從專利申請人來看,在疫苗專利申請方面,商業公司占49%,大學和研究機構占44%;在治療技術專利申請方面,商業公司占44%,而大學和研究機構則占41%。
新冠疫苗領域專利申請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印度。在治療技術領域,中國、美國、印度、韓國和俄羅斯是專利申請前五位的國家。
雖然企業通常是最終產品的生產者并擁有更多專利,但大學和研究機構在開發該領域的專利技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牛津大學在阿斯利康公司開發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中發揮重要作用,又如在相關臨床試驗數據中參與疫苗及藥物開發和制造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數量不少。
合作研發治療技術
為開發新冠疫苗,研究者們已經探索了多種疫苗平臺。傳統的疫苗平臺包括減毒和滅活疫苗、滅活全病毒疫苗、蛋白質亞單位疫苗和病毒樣顆粒等,而新型的疫苗平臺包括基于腺病毒載體、基于脫氧核糖核酸(DNA)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疫苗。兩者相比,涉及傳統疫苗平臺的專利申請更多。其中蛋白質亞單位疫苗專利申請占全部疫苗專利申請的46%,病毒載體類專利申請占23%,mRNA疫苗申請占12%。
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蛋白質亞單位疫苗再次成為最大的類別,占臨床試驗和臨床前研究疫苗的34%,但mRNA疫苗占比也達到了20%,排在第二大類。這表明新型平臺正在獲得動力,尤其是在臨床研究中。
在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間,大量的專利申請涉及在臨床試驗中探索多種開發新冠病毒療法的策略。63種獨特的候選藥物已進入3期(或2/3期)臨床試驗,其中一些獲得有條件的批準。正在評估的大多數藥物是被重新利用,這些藥物此前已經被批準用于治療別的疾病。
一些新治療方法的重點是破壞病毒復制,而另一些則旨在調節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以減少由過度產生和釋放促炎癥分子引起的相關組織炎癥損傷,即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在這些方法中,新開發的專門針對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可以在家中服用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代表了專利技術向臨床潛在成功轉化的又一快速進步。新冠病毒治療技術專利申請的最大部分來自小分子藥物和生物制劑,分別占治療技術類專利的54%和36%。傳統醫學在對抗新冠病毒方面也發揮了作用,有17%的治療技術類專利申請披露了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新冠病毒的方法。
報告著重指出,公司、初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發揮著互補和強化作用,在藥物開發周期的上游進行了高水平的合作,在臨床試驗階段的合作表現更加明顯。這種合作存在于大型制藥公司和相對較小的生物技術公司之間,以及大學和商業組織之間,包括不同地區的大型制藥公司和小型生物技術公司之間。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標簽: 專利申請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