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2023-05-31 14:21:51
作者:周丹丹(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也是農業文化遺產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和積淀的活態的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體系,是完整的農耕社會組織體系、農業文化思想體系和農耕技藝體系。200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倡議,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有23個國家和地區的67個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以19項位居首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繼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混合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的又一種世界性遺產類型,是世界遺產家族的新成員。2012年,我國啟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共評定6批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全球及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設立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價值,為人類應對現代性危機提供了智慧方案和解決之道。
(相關資料圖)
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理解鄉土社會
盡管當前農業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凸顯,但對于如何有效研究、保護并傳承活態農業文化遺產,有效促進農業遺產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學界仍在探索之中。長期以來,活態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套農業生產系統和生態系統,得到了農學、生態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充分關注和研究。但與此同時,活態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套社會生活系統、社會組織系統、社會文化系統和文化景觀系統,卻并沒有引起相關學科的足夠重視,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關注和研究并不充分。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多學科共同研究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格局并未形成。
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農耕文化,在農業農村的中國式現代化轉型與發展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而洞察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農村基礎,理解和闡釋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總體性功能和作用,也成為中國社會學界亟須直面的緊迫而真實的問題。
全國范圍內廣泛分布著全球及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涉及上千個遺產地鄉村社區,其中許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社區,還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社區。目前,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51個縣(市、區),涉及40多個少數民族,涵蓋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四分之一的遺產地鄉村社區屬于原貧困地區。
這些遺產地鄉村社區無疑都擁有良好的農業資源稟賦和完整的農業生產體系,是文化多樣性的富集地,是中國深厚悠久的農耕文化傳承至今的樣板性鄉村社區,集中和完整地體現了農耕文化長期塑造的一整套運作有序的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因此,這些鄉村社區具備展示農耕文化如何成功進行現代化轉型的巨大潛力。洞察、思考和總結這些鄉村社區現代化轉型的基本邏輯、內在機制和實踐路徑,是中國社會學理解鄉土社會的應有之義,是中國社會學義不容辭的學科職責和時代使命。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鄉村社區既是中國農業文化的樣板,也是中國農村社會的樣板。在中國社會學領域,有關“農”的幾乎全部社會學研究議題,都可以在遺產地鄉村社區開展具有典型性的研究。遺產地鄉村社區的現代化變遷和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與現代化變遷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社會轉型、社會文化、社會行動、社會動機、社會心理、社會組織、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社會規范、社會意義、社會后果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借助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和學科方法來加以解釋、闡發和解決。
中國社會學不應缺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鄉村社區這片廣闊而重要的田野。遺產地鄉村社區作為當代中國鄉村的農耕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樣板,是鄉村社會遭遇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之時,農耕文化如何合理應對與穩健轉型的典型展示地,能鮮明地反映中國城鄉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困境以及農耕智慧的因應之道。在這個意義上,農業文化遺產需要也應該進入中國社會學的研究視域,中國社會學也不能在農業文化遺產議題上缺席。
以社會學視野激活農業文化遺產研究
把農業文化遺產帶入社會學的研究視域,意味著重新審視農業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將以往研究中未得到足夠重視的“人”的維度重新帶入視野。農業文化遺產的主體是人。人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擁有者和使用者,也應該是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受益者。人始終居于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核心,是農業文化遺產得以存在、延續和發展的關鍵。費孝通在晚年多次強調,社會學要注重對人的研究。經由社會學的田野研究和理論闡發,人的主體性和價值將在農業文化遺產中得到凸顯。因此,社會學應當彌補當前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不足,形成整全性的研究視域、綜合性的研究框架和解釋路徑,讓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
把農業文化遺產帶入社會學的研究視域,意味著重新審視農業文化遺產自身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價值,將以往研究中未得到足夠重視的“社會”維度重新帶入視野。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套農業生產體系和自然生態體系,也是與其有機配合的一套生活體系和生命體系。活態農業文化遺產生生不息的根源就在于村落社會中人的生產、生態、生活與生命的有機交融。在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需要運用社會學的洞察力將這種有機交融的社會機理呈現出來。歷史社會學強調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理解。這一倡導實際上是將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置于歷史前后相繼的軌跡中,由此我們得以在一種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洞悉農業文化遺產千百年來的有機交融之道。
把農業文化遺產帶入社會學的研究視域,意味著社會學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要進一步重返鄉土社會自身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將解釋的鏈條更深地扎根于農耕文化的土壤之中。在遺產地的鄉土圖景中,鄉土團體、鄉風禮俗、鄉土倫理、鄉土人情、鄉土景觀都蘊含著豐富的鄉土社會邏輯和鄉土文化底色。如何在農業遺產地鄉村社區理解這套邏輯的運作機制,可能是農業文化遺產給社會學研究帶來的新議題,也可能構成對中國社會學本土方法的重塑。
泱泱中華,以農為本。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新興的世界遺產類型的設立,讓農耕文化再次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入學術的視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因其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和瀕危性等基本特征,成為亟須多學科通力合作的一個綜合性研究領域。社會學的缺席,將導致遺產地“人”的整體性沉默,也將導致遺產地“社會”的消失。把農業文化遺產帶入社會學的視域,將拓展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深度、廣度以及因“人”的彰顯而具有的學術溫度。將農業文化遺產帶入社會學的視域,也將為中國社會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20&ZD167)階段性成果)
標簽:
上一篇:中國黃金投資金條價格今天多少一克(2023年05月31日)
下一篇:最后一頁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