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海網 時間:2023-07-11 19:36:01
(資料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7月11日消息(記者王洪旭 實習生王玥彤)7月11日,我國正式入伏,進入長達40天的“三伏天”。根據中醫理論,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同時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當天上午,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舉行首屆“冬病夏治” 中醫養生文化節,吸引不少市民參與“冬病夏治”。
7月11日,入伏第一天,市民到醫院貼三伏貼。王鐵石 攝
現場,該醫院中醫專家進行八段錦現場教學、中醫專家體質辨識、中醫養生知識宣講、2023年三伏貼(初伏)、中醫自然療法推廣等,并為前來咨詢的市民進行辨證論治,制定個性化的“冬病夏治”調理方案,同時普及中醫藥法、中醫“治未病”理念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保健意識和生活習慣。
海口市民符女士肩頸疼痛,在該醫院連續2年貼三伏貼,“貼后疼痛改善了,今年再來貼一下?!?/p>
什么是“冬病夏治”?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王高岸表示,“冬病夏治”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主要是乘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經絡疏松之時,通過中醫治療手段(如艾灸、針刺、敷貼等方法),驅使體內風、寒、濕邪外出,從而調節人的腑臟功能,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目的。但是,感冒發燒者、惡性腫瘤患者、強過敏體質者、肺結核活動期患者、支氣管擴張患者、孕婦、3歲以下的兒童,以及患有感染性疾病、陰虛火旺者,不宜進行“冬病夏治”。
7月11日,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舉行首屆“冬病夏治”中醫養生文化節。王鐵石 攝
王高岸表示,在貼敷的過程中,患者一定要注意皮膚的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或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由于個體差異,個別病人敷貼后局部皮膚瘙癢難忍、短時間即起泡伴有燒灼感,此時應揭去敷貼,同時注意不要抓撓患處,對于水泡較大者,需要到醫院就醫。
王高岸提醒,海南夏季天氣炎熱、氣溫高,要注意防中暑,盡量不在室外長時間活動。夏季飲食,要多攝入滋陰潤燥的食物,如山藥、芝麻、鴨肉、甘蔗等,平時還可以用百合、沙參等滋陰潤肺的中藥材泡水、熬粥或煲湯,同時飲食要清淡,避免出現胃腸不適。(王洪旭 王玥彤)
標簽:
上一篇:輝豐股份:子公司與寶武清能簽氨氫能源領域合作框架協議
下一篇:最后一頁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