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創 時間:2023-08-11 23:43:20
8月11日晚間證監會官網顯示,華夏基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國泰基金等10家公募上報中證20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簡稱“中證2000ETF”),目前10只產品申請材料已被接收。
這折射出了當前ETF發展的基本格局:以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所在的頭部公募成為ETF主流玩家。目前,各家公募仍在持續發力寬基ETF,但隨著大規模布局基本結束,更多機構開始朝著跨市場化、細分化、差異化趨勢布局。不難想象,ETF未來仍是頭部公募的“游戲”。這些公募既有先發優勢又有資源優勢。
但也要看到,從目前2萬億的體量來看,ETF存在產品同質化、個別賽道過于擁擠等問題。業內已認識到,中國市場交易屬性過重,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投資者賺錢效應,寬基指數本身的長期表現總是不盡如人意,又逼著投資者去尋找交易機會。因此ETF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寬基指數進行結構自我進化,如個人養老賬戶未來的發展和進入權益市場,從而形成長錢效應。
【資料圖】
頭部公募是主要玩家
根據Wind,截至8月11日全市場ETF規模為1.98萬億元,其中有1.26萬億規模為股票型ETF,占比超過60%。整體而言,包括本次上報中證2000ETF的10家巨頭在內,頭部公募是目前ETF主要玩家。
首先來看單只寬基ETF,除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破千外,目前有多只寬基ETF規模超過400億元,其中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的規模,分別約為800億元、657億元、530億元、420億元。此外,若干只規模上百億的證券ETF、半導體ETF、醫療ETF等主題產品,也大多出自華夏基金、國泰基金等頭部公募。
其次從單家公司的ETF規模占比看,不少公司占比已達兩位數,甚至有公司占比已接近50%。根據Wind,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華寶基金旗下共有24只ETF,在242只基金中占比不足10%,但24只ETF規模為1762.35億元,在公司整體規模3536.54億元中占比達到了49.83%。此外,華泰柏瑞、華夏、銀華三家公司ETF規模占比均超過20%,分別為38.69%、24.37%、23.12%;易方達和華安基金目前ETF規模占比則超過10%。
在細分ETF領域,頭部公募也同樣有絕對優勢。根據Wind,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國泰基金以31只主題指數ETF的631.60億元規模位居第一,跟隨其后的是華夏基金、華寶基金、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產品數量分別為32只、15只、14只、29只,規模分別為492.23億元、292.83億元、289.97億元、248.31億元。跨境ETF方面,華夏基金目前有12只產品,總規模726.25億元位居第一,跟隨其后的是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博時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產品數量分別為10只、4只、7只、7只,規模分別為515.21億元、274.53億元、193.22億元、144.48億元。
“越跌越買”現象如何解釋?
大型公募加速發力ETF,市場變化和自身稟賦優勢是兩大主要原因。
首先,這是市場超額收益下降趨勢下,資金轉向更大范圍資產配置的必然選擇。滬上某公募指數投資總監對券商中國記者指出,從海外經驗看,隨著資本市場日漸成熟,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在市場中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越來越大,隨著市場有效性提升,投資者選股難度越來越大,被動投資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有望得到進一步拓展。
華夏基金說到,2018年、2022年主動基金普遍跑輸大盤指數,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買主動不如配指數,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ETF等寬基ETF受追捧;2019年-2021年雖然主動基金Alpha較明顯,但在結構性行情和交易需求帶動下,行業、主題ETF嶄露頭角,連續三年迎來快速增長。根據2022年基金年報,權益類ETF(含股票、跨境、商品三類ETF)總持有人數量達1500萬人。
“在市場下跌過程中,ETF常常出現‘越跌越買’現象,對市場起一定穩定作用。”華寶基金指數投資總監、指數研發投資部總經理胡潔表示,由于ETF的產品特點優勢,ETF越來越成為投資者在市場底部的抄底和配置工具。ETF“越跌越買”是全球普遍的現象,在美股2020年熔斷時,美國最大的標普500ETF出現了大比例資金流入的現象。2021年以來A股整體呈現震蕩回調走勢,部分ETF出現明顯的資金凈申購,既包括滬深300ETF、科創50ETF等寬基ETF,也包括醫療ETF、半導體ETF等行業主題類ETF。從Wind數據統計來看,2021年和2022年ETF凈流入分別達1178億元和3044億元。
其次,這是公募行業近年在主動權益業績不佳和降費背景下,對整體業務布局做出的戰略性調整。某基金業觀察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到,在主動權益降費趨勢下,持續發展主動權益的動力有所削弱,轉而發展本來就具有費率優勢的ETF。并且有別于主動權益基金,ETF的規模不會對業績造成明顯影響,這會給基金公司帶來更為顯著的規模效應。此外,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呈現出明顯的賽道特征,業績大起大落帶來的持有體驗不佳,投資者在持續虧損下逐步失去信心。“這幾年買基金相當于賭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又去賭賽道,投資勝算就更低了。經過市場教育后,如果看好賽道投資者會直接去ETF,這樣的認識在逐步增加。”
華夏基金表示,2019年后個人投資者入市速度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底個人投資者占比首次超過機構。2020年-2022年間,投資者整體構成較為穩定。其中ETF聯接基金當中,個人投資者占比達85%,占絕對大頭,穿透來看,ETF個人投資者占比達58%。
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但發展至2萬億體量,整體上ETF存在賽道擁擠、產品和策略同質等問題。如何尋求差異化突破口,是擺在各家公募面前的迫切問題。
銀華基金ETF業務總監王帥對券商中國記者說到,目前A股主要ETF產品覆蓋已較全面,大規模布局基本已結束。但ETF的創新產品、另類資產都還不足,未來A股以外的海外資產、另類資產會成為新方向,甚至特殊結構的如主動ETF、增強ETF、含有衍生品結構的ETF都有可能引領中國ETF的創新方向。除產品本身外,ETF另一個方向就是組合化和策略化,在ETF布局區域完備情況下,如何更好使用這些產品就成為了新的話題。
此外針對賽道擁擠問題,王帥認為,ETF的馬太效應確實在中國市場存在,但類似于日本市場的渠道分割現象在中國也存在,因此中國ETF仍然會長期存在相似標的產品共存的局面。過于擁擠的賽道,會在長期的市場化環境中進行部分出清。中國市場交易屬性過重,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投資者賺錢效應,寬基指數本身的長期表現總是不盡如人意,又逼著投資者去尋找交易機會,這可能會驅動中國ETF市場進一步發展,如寬基指數的結構自我進化,如個人養老賬戶未來的發展和進入權益市場,形成長錢效應。
具體地,胡潔表示要從更長期角度來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產品是不是政策或未來國家重點支持的方向,如科創賽道作為戰略新興行業的發展重點,金融科技作為數字經濟的代表主題,未來投融資需求會在政策的支持下進一步發展,值得布局。二是賽道未來是否能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些賽道即使有政策支持,但市場對它們未來的成長性已沒有太多超預期考慮因素,有的未來成長性不確定性偏高,因此要進一步精挑細選。
“對于一個賽道或者主題的判斷并不局限于當下,而是更側重他們未來3-5年或者更長時間維度的成長性。在有足夠成長空間的賽道下進行布局,才能與同業一起,將未來有成長潛力的賽道的整體蛋糕做大,發揮基金管理人產品研發的優勢,更好地捕捉結構化的投資機會,在賽道成長的同時,實實在在為投資人的投資收益也帶來增長。”胡潔說。
來源:券商中國
審讀:汪蓓
標簽:
上一篇:亮晶晶的什么填詞 亮晶晶的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頁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