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旅游報 時間:2022-05-31 09:59:44
在村里的荷塘中,滿池翠綠的荷葉讓人心曠神怡;在“尋根追味”小吃街,拌面、燙嘴豆腐等特色沙縣小吃讓人欲罷不能……5月19日,2022“中國旅游日”福建分會場主題活動在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的三明市沙縣區俞邦村舉辦,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體驗鄉村之旅。
近年來,三明市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為目標,通過規劃先行、業態創新以及示范帶動等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涌現出了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等一批鄉村旅游實踐樣板,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規劃先行,提升鄉村“顏值”
走進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只見群山環抱,小橋流水,詩韻幽幽,宛如一幅格調文雅、筆墨清秀的山水畫。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座青瓦土墻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桂峰村現存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被譽為“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吸引了各地游客。
“近年來,桂峰村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通過制定村莊規劃,成立古民居保護管理協會,對村里的古民居進行搶救性修繕,目前已修繕30多棟,古街古厝重新煥發出生機。”桂峰村黨總支書記蔡華日說,同時,村里還大力開發特色民宿、農家樂和庭院等鄉村旅游業態,推出了酒肆、小吃店等各種特色作坊,連續多年舉辦曬秋活動,游客接踵而至,周末、節假日更是絡繹不絕。
鄉村旅游要發展,規劃是關鍵。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生說,2021年,三明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三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要改善鄉村旅游環境、提升旅游形象,每個縣至少打造一個以上金牌旅游村,推動三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走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只見這里群山環繞,滿眼翠綠,一幢幢白墻黛瓦的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道路寬闊通暢,村莊面貌干凈、整潔、有序。“村里將生態環境保護寫入村規民約,全村近50%的林地納入生態公益林管護,成立了全縣第一支‘巾幗護河隊’,建成生態護岸、觀水長廊、龍鱗壩、江心島、樂水亭等設施,推出民游漿豆腐制作工藝體驗,不斷講好‘一條鯉魚:好生態帶來好日子’的故事。”崇際村黨支部書記李文祥介紹。
泰寧縣文體和旅游局負責人說:“為了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代田園鄉村,多年來,泰寧把‘五個留’(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的要求體現在鄉村旅游規劃設計之中,并在實踐中做到‘三不兩保留一避免’(既不大修大改、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保留農村傳統民俗風情、保留田園風光,避免同質傾向),讓青山綠水可持續轉化為無價之寶,充分展示丹霞田園自然生態之美和鄉村特色文化魅力。”
創新驅動,新產品“多點開花”
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寧縣際溪村,這里不僅有美麗動人的丹霞田園風光,還有濃郁的耕讀文化,朱熹、李綱、楊時等歷史名人都曾經在此隱居耕讀。近年來,際溪村突出耕讀文化,打造的耕讀李家景區成為網紅打卡點。
“際溪村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與農業有機結合,打造了讀隅山居、星空民宿、靜心書院、研學營地、臺灣自然教育工坊、鹿趣園等一批鄉村旅游項目,著力打造成為集耕讀文化體驗、養生度假、田園生活、巖穴苦讀于一體的耕讀文化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20多萬人次前來體驗,曾經的典型貧困村變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永勝說。
際溪村是三明市差異化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陳明雕介紹,為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近年來,三明市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一縣一品一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開發具有三明特色的觀光、休閑、度假、康養、研學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多層次、全方位體驗性項目層出不窮。
去年以來,俞邦村依托傳統沙縣小吃,積極探索產業創新,不斷延伸產業鏈,做優“尋根追味”特色鄉村游,打造富民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俞邦村突出沙縣小吃特色,穩步推進50個提升改造項目,設立了尋味俞邦小吃制作體驗區,讓游客深入了解沙縣小吃文化。”俞邦村第一書記蘇啟任說。
20多年前,位于三明永安市九龍溪畔的霞鶴村,以經營煤礦為主。為了響應國家“關井壓產”、綠色生態發展政策,村里關閉了礦井,村財政收入縮減了不少。“為了改變這一困境,村里積極破題轉型,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在鄉村旅游上做文章。”霞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吉杰介紹,村兩委干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積極做好“生態+”文章,推動田園變公園、村民變股民、務農變務工、產品變禮品,讓霞鶴村實現了“美麗蛻變”。
示范帶動,托起致富“金飯碗”
民宿作為游客體驗“理想生活”的重要載體,是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引導民宿向規范化、規模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早在2015年,三明市就制定出臺了《三明市“綠野鄉居”民宿設施與服務規范》,啟動了“綠野鄉居”民宿評定工作。“截至目前,三明市已評出‘綠野鄉居’民宿112家,通過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三明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科科長王秀明介紹。
位于大田縣桃源鎮東坂畬族村的“大熊小屋”民宿,是由臺灣休閑農業規劃團隊輔導,當地村民利用閑散古厝打造的“綠野鄉居”。“大熊小屋”民宿業主熊友來介紹,游客住在這里,不僅能夠感受人性化服務,還能領略當地的生態景觀、歷史傳統建筑、畬族特色風情,一舉多得。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三明鄉村旅游,不僅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也吸引了外地青年返鄉創業,大力發展“鄉愁經濟”,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進寧化縣湖村鎮巫坊村,一幅印有“東方軍之路,畫里巫坊”的紅色彩繪墻映入眼簾。近年來,巫坊村圍繞“紅+綠”主線,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發展綠色采摘,吸引了眾多游客。
中午時分,村里的“新街口飯店”老板雷炎坤正在忙著接待客人。“借助村里發展旅游的東風,我開了這家特色土菜館。旅游旺季時,一天的營業額就有幾千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雷炎坤說。
在清流縣嵩溪鎮元山村邵坑,有一座廢棄的05兵工廠,這里曾是生產65式82毫米無后坐力火炮的地方。隨著三明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外打拼的巫升宇返鄉創業,將這里改造成軍旅訓練基地、特色農家樂,成為外地游客到清流的打卡點。
“與別的農家樂不同,這里的露天土灶是石砌的燒烤、火鍋兩用桌,最大限度還原當年兵工廠的文化。游客來到這里,可以一邊品嘗特色農家宴,一邊欣賞公社墻壁上那富有年代感的墻畫,體驗當年的‘公社大鍋飯’。”巫升宇說。
據了解,近年來,三明市以做旺人氣、培育主體、提升品質為重點,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全面發展。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4350.1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49.37億元。其中,鄉村旅游觀光休閑游客約占1/2。
下一步,三明市將把鄉村旅游工作納入全市“十四五”文旅改革發展專項規劃,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基礎條件好、歷史文化深厚、地域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項目,同時,建立市、縣、鄉、村、旅游企業聯合營銷機制,引導廣大個體經營者組成聯合體“抱團”闖市場,提升三明鄉村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助力三明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李金枝)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