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庭醫生在線網 時間:2021-07-26 08:49:09
網上如果有關于壽命、健康的說法,那這種言論會被當媽媽的快速的檢索,然后存入大腦,然后將它運用到生活中,如果她存儲失敗,會以發朋友圈的方式強勢的入住溫暖的小家。吃飯可是人的大事,當“吃得少,活得久”的言論活躍起來,需要警惕起來,有可能會落入怪圈,周圍的人對這種說法拜為真理,將刻意節食與吃得少混為一談,然后將瘦死列為畢生追求,這架勢下,逼迫多少小可憐尾隨,壯大節食大軍。其實科學飲食才是健康的前提。
那么科學飲食要注意什么呢?
1、掌握科學
當看到一種民間的養生說法,不要盲目輕信,首先要看看有沒有官方科學的解釋,在生命健康這一方面尤其要關注科學,科學證明食物在人體內轉化成能量,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能量,這就意味著飲食是重中之重,科學的了解飲食會讓機體健康,生命保持長久的活力。
2、合理的食用粗糧
粗糧是相對于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粗糧的種類包括谷物類、雜豆類、塊莖類。不同粗糧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比例自然而然是不同的。需要了解的一點是粗糧比細糧的營養價值較高,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的纖維素,有利于消化系統的工作。粗糧在主食中應占一定的比例。
3、吃蔬果但也要吃主食
多吃蔬菜與水果,老生常談了,再次提及,好像沒什么意思?但一定要注意,是多吃蔬菜和水果,不是只吃蔬菜與水果,他們只是蔬菜和水果,不是主食,千萬不要天天只吃蔬菜與水果,將主食棄之門外,人是有碳骨架構成,水果和蔬菜不一定完全補充人體中所需的碳元素。
4、合理的攝入蛋白質
蛋類、魚蝦和瘦肉均富含蛋白質,是合理膳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蛋白質是人體一切細胞的構成成分,即便是你生病了,體內含有病毒,看看病毒的成分,也離不開蛋白質。病毒二分裂需要蛋白質外殼,而蛋白質外殼是利用人體中的蛋白質合成,蛋白質的爭奪導致人體缺乏了蛋白質,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要注意攝入蛋白質嗎?但要注意,不能因為得知病毒可能和機體爭搶蛋白質而瘋狂吃蛋類、肉類或魚蝦類食物,那就得不償失了。
民以食為天,飲食結構是否合理是一個人健康的必要條件,了解飲食方面的科學知識,這樣吃飯時吃的安心,不會因為一些所謂的飲食健康問題慌張起來。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