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2-01 06:11:05
大年初一也是正月初一,是農歷正月的頭一天,因為這一天是第一個朔日,因此又稱“元朔”。
正月初一是春節中比較重要的一天,春節是我國重大傳統節日,即我國農歷新年,民間俗稱過年。
我國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自古以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有舉行新春活動,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大年初一這一天的民俗活動有吃水餃、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等,吃水餃這項活動,通常是所有人家在除夕夜凌晨十二點的時候進行。
現在多數人家,在除夕夜的時候邊包餃子邊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到了十一點左右,長輩會將餃子下鍋煮熟,等餃子出鍋后,男人就會領著孩子燃放煙花爆竹。
煙花綻放之際正符合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情景,緊接著就是全家老少歡聚一堂,開始吃剛出鍋的水餃。
很多人以為這頓水餃是除夕夜的夜宵,實際上時間已經到了凌晨,算是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極具意義。
越是有意義的活動,越是有規矩,大年初一吃水餃就有兩大機會,不知道的話一定要看看,不然說錯話會惹家里老人不高興。
餃子是我國傳統面食,距今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原名“嬌耳”也叫角子,根據文獻記載,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最遲是在明代。
到了清朝時,除夕子夜吃餃子的習俗才正式形成,大意是指“更歲交子”,另外傳統餃子的形狀類似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是吉祥如意的寓意。
餃子制作工序較多,制作頗費時間,通常要很多做飯有經驗的長輩不停歇地制作,才能做出一大家子要吃的餃子。
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要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吃到,這時候有些嘴饞的人或許會等不及,就會催著煮餃子的。
如果你恰巧是這個問煮餃子進度的人,就要提問“好了嗎”,煮餃子的人則要回答“好了”。只是有時候餃子明明沒好,煮餃子的人就不能回答“沒好”,因為這句話在長輩眼中是一句不吉利的話。
有些地區有民俗會專門設定這一環節,家中有人掐算時間問煮餃子的人進度,煮餃子的人則會應景地回答“好了!”
算是互相討了對方一句吉利話,長輩聽到后也會十分開心,認為吉祥節日得到了圓滿的祝福。
水餃的制作工序較為復雜,尤其在“包”這項工序上,動手的人用勁過大會捏壞餃子的“肚子”,用力過小則無法讓餃子皮粘合。
煮餃子這道工序看似簡單,實際上水溫以及時長都考驗做飯人的經驗,如果隨意烹煮,那么大家精心包的餃子就會被煮成一鍋“面片湯”。
當然經驗再豐富的人也難免會在攪拌、打撈的過程中弄壞幾個餃子,正是因為如此,在看到有被破壞的餃子時,不能說“破了”“爛了”“壞了”等詞。
在老人的眼中,如果飯桌上有人說出這樣不吉利的詞,會破壞吉祥的寓意,老人也會因此不開心。
大年初一吃餃子,看到有破了的餃子時,要說“綻了”,“綻”和“掙”諧音,“掙了”寓意是“掙錢了”。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特色美食,這種美食文化發展到現代,不僅代表著文化的傳承,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