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03 18:33:47
賽博格(Cyborg),意為人機混合體,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屬于超人般的存在。
直到2019年,角色走出屏幕,人類首個真正的“賽博格”誕生。 “外掛大腦”+“機械肉體”,屬于64歲的英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
一. 以“身體”為實驗,打造真·賽博格
彼得是機器人科學家、英國理工學院博士、勛章獲得者、巡回演說家,憑借多項成就,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和人生價值。人生贏家如他卻在2017年11月被查出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被斷定活不過2年。
這種病俗稱“漸凍癥”,肌肉快速萎縮后,行走、進食、呼吸、排泄等能力不斷喪失,最終走向衰敗。物理學家霍金當年也是飽受其折磨。
但對此彼得卻十分坦然,他翻閱大量資料后發現了一個漏洞:漸凍癥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多為饑餓或窒息,通過尖端機械設備來代替控制萎縮的肌肉,或能解決上述問題。
他用工程師的思維,設想了四重“管道改造技術”,一輸入三輸出,用于解決進食和排泄問題。先在胃中插入一個管子,用于輸入食物;膀胱、結腸中插入兩根管子,輸出排泄物;在氣管中做上造口,幫助呼吸。
但事情遠沒有彼得想象的如此簡單,解決了吃飯、排泄、呼吸這三個關鍵問題后,又一項新的難題擺在了他的眼前。
二. 借用AI,彼得2.0橫空出世
呼吸中的痰液進入肺部導致的感染是另一個常見死因,進行喉切除手術是目前為止較好的解決方法,副作用是不能再開口說話。于是他想學習霍金,打造一個彼得2.0,讓AI來“替自己說話”。
他開始待在錄音棚記錄自己的聲音,通過AI工作制作與自己音色相似的合成音。歷時一年,不斷地返工重做,他終于拿到了滿意的聲音。
他現在想發聲時候,僅需看輪椅上的軟鍵盤,攝像頭會精準追蹤他的眼球,打出對應的字母。AI系統就會生成聲音。AI還生成了一個和彼得長得一樣的“虛擬化身”,“聲音”和“化身”的結合,彼得2.0正式誕生。
他始終堅信:只要人類足夠聰明,足夠大膽,科技可以解決宇宙中的難題。就連曾經被稱之為“科學死水”的衰老問題,也在被不斷攻克。
過去人們溫順的接受變老的事實,就如同過去人們認為婦女分娩時死去是自然現象。直到哈佛實驗室里傳來喜訊,“派洛維pro”類物質通過維持端粒長度、增加線粒體,一定程度上實現衰老逆轉。實驗中年齡60歲的受試者,口服“派洛維pro”類物質干預3個月后,身體多項關鍵指標趨于年輕化,從端粒層面而言相當于年輕20歲。
基于上述實驗數據,李嘉誠等人也紛紛入局以維持更好的身體狀態。多方背書下,上述補劑進入我國京東等渠道后,被奉為輪一輪的前沿科技。這或許就是科技的力量,滄海桑田下不可能逐漸變為可能。
三. “我很幸福,仿佛重新活了一次”
距離2017年已經過去5年時間,彼得身體已經停止工作很久。但借助高科技手段他依舊在與人交談、傳遞自己的想法。
2020年時,他還出版了自傳《彼得2.0》,書的前3/4有他本人完成,后1/4則是借助彼得2.0共同完成。他每周還會花60個小時準備演講、接受采訪、處理業務。
談及現狀,他表示自己很幸福、快樂、滿足,甚至感覺回到青年時重新成長了一次。這都離不開科技的助力,“派洛維pro”領頭的抗老領域,也是頻出喜訊,以色列科學家借助“O2ARK”高壓氧艙,讓60歲老人體內的老年細胞減少了約37%,論文刊登于《Aging》期刊。
有趣的是,再和全球多家科技公司合作,致力用丁建科技改變生活時,他提及:中國或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最大的貢獻。而他或許生來就是科技的“先驅者”。
(此文為推廣)
標簽: 半機械人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