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16 18:58:11
綜述
歷史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曾經展開了持久的論戰。科學家在此期間扮演著這一重要角色。然而,我們所置身的現實世界,遠遠有可能比科學本身更為深邃復雜,其吊詭之處在于,你難以探測真相往往是必須接受的常態。
但貝爾不等式檢測令人不得不匪夷所思,與著名的雙縫實驗相比,它所揭示的結論使世界的真實存在性大打折扣,極大顛覆了傳統數學和物理學的認知。對世界本來面目的終極判決如期到來了嗎?
科學思想的碰撞
科學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人們津津樂道于科學家們之間的巔峰對決和思想碰撞。科學家們所引導的各項實驗,推動了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發展。其中,以貝爾不等式檢測為最,連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也得甘拜下風。
科學將一個個奇妙的物理學現象展露無遺,實實在在的物質聯系和因果關系,讓人們從此大開眼界、拓展心智。
很難想象,在兩個根本無關且毫不產生任何交集的物體之間,竟躲著一個深藏不露的高手——量子糾纏。
所謂的量子糾纏,正是量子力學研究下的產物。但秉持傳統物理學觀的愛因斯坦明確表示反對的態度,玻爾的意見卻偏偏與愛因斯坦相左。兩位科學家又將怎樣拉開爭辯的序幕呢?
我們得先搞明白量子糾纏存在的狀態是什么樣子的。把一對自我運動方向相反的電子分別放置在兩個不同的地點,接下來,要測算出任意一個電子所包含的量子特征,讓人頗感意外和蹊蹺的是,另外一個電子所包含的量子特征也隨之穩固下來。
這就是一種典型性量子糾纏反應機制,即只要人工干預到一個電子的活動場,另外一個在自己獨立的活動場中,也會“感同身受”般接受到訊息,并給予及時的協調和配合。解釋其背后的邏輯和成因,愛因斯坦和玻爾所持的科學理念各不相同。
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界的貢獻有目共睹,只有相互關聯的兩個物體之間,才會形成同頻共振的“景象”,至于不符合傳統物理學定律的東西,充其量不過是坊間的談資和笑料而已。
以愛因斯坦的眼光來看,兩個量子產生糾纏一定借助了某種物理量。盡管這個物理量依據目前的科技手段尚未能探明,但并不代表著它不存在,又稱之為隱變量。
而來自哥本哈根學派的玻爾卻堅稱,隱變量不以任何實體形式存在。一旦玻爾的立場符合自然界的真實邏輯,那么就意味著任意兩個物體之間的活動軌跡將超越傳統物理學范疇。
玻爾打破僵局
正當兩人爭辯得不可開交之時,愛因斯坦的一位名叫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的粉絲,挺身而出并及時提出了一項貝爾不等式的檢測,繼而來驗證隱變量是否有真實存在的跡象。
貝爾不等式的算法擁有諸多的表現形式,它們皆歸屬于同一邏輯的指導和闡釋,在貝爾不等式的兩端,分別對應著兩個概率輸出。對應關系或相等,或左大于右,或右大于左。左小于等于右,則愛因斯坦獲勝;左大于右,則玻爾獲勝。
概率用于統計兩個粒子在不同觀測角度中的狀態。為了方便直觀顯示,首先,定位好兩個粒子轉動的指向性,如箭頭朝上的A和箭頭朝下的B。其次,把一條虛擬鋼筋線將A和B相連。
只要這條虛擬鋼筋線為實,隱變量的存在即可證明:無論A箭頭的運動走向如何,其箭頭朝向和B箭頭的朝向永遠不會改變。只要這根虛擬鋼筋不能為實,當A箭頭朝著任意方向運動時,B箭頭不一定非得保持相反的方向,也許會出現其它類型的運動幅頻。隱變量的存在就此抹除。
證明虛擬鋼筋線的存在或不存在事實是關鍵。預備好實驗所需的大批量A箭頭和B箭頭,試圖從不同側面全方位探究兩者的指向性,最終判定這條虛擬鋼筋線的真實程度。當虛擬鋼筋線直接決定箭頭的指向性,即可驗證愛因斯坦的假設,反之則驗證玻爾的假設。
在三維世界中獲取數據樣本,其困難可想而知。為了給實驗減少成本,爭取時間,玻爾利用數學的有效性給出了這個不等式檢測。但鑒于苛刻的精度觀察,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啟動這個項目的研究。在將近40年左右的時間里,貝爾不等式檢測不間斷地進行了無數次,判定的結果驚人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這一回合,愛因斯坦輸了。
通過純粹地捕捉物質運動的軌跡,一切看似“凌駕”于傳統物理學定律的現象,至此皆水到渠成,與牛頓力學相悖的量子糾纏,將全新主導人們的世界觀。
結語
科學史上的交鋒其實從未停歇過,量子糾纏作為一項新的科學理論,也必然要經過時間等一系列的考驗。這正體現了玻爾發明的貝爾不等式檢測的先鋒性。
他勇敢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新的課題。物質的客觀性與否,影響著人們探索的方方面面,這不僅僅是一次對和錯的分辨與回答。
標簽: 貝爾不等式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