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0 10:22:24
【編譯/觀察者網 劉程輝】
“如果晚出生十年,我還會渴望來美國當一名科學家嗎?在過去的幾年里,我無數次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寫下這番話的是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耶魯大學法學院學者、粒子物理學家程揚揚。在3月19日發表于香港《南華早報》的署名文章中,她表達了對美國政府近年來以國家安全為由,無端打壓華裔科學家的強烈不滿。她認為,這種高壓粗暴的手段所起到的作用適得其反,在大國競爭中,這種對國別的刻意渲染、對“中國間諜”的癡迷不僅導致民族主義陰云籠罩著科學的未來,還掩蓋了道德和社會責任問題。
香港《南華早報》19日發表程揚揚署名文章
程揚揚在文章中寫道,“上世紀90年代,我還是一個在中國長大的孩子,我把太平洋彼岸那個美麗的國家視為自己想去的地方......2009年,當我來到芝加哥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時,我的夢想成真了。”
然而,程揚揚坦承,隨著在美國的外國科學家——尤其是中國科學家被貼上“安全風險”的標簽,她開始質疑自己曾經的夢想。
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起了所謂抓捕“中國間諜”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重點關注學術界。任何與中國的聯系,無論是私人領域還是專業領域,都被認為存在“竊取知識產權”的潛在風險。
“這種高壓手段后來適得其反。一系列備受矚目的案件當事人都以無罪或免職告終,幾乎沒有間諜被抓。這些調查刻意針對華裔科學家,學術團體和民權組織譴責其帶有種族定性色彩......而且這種手段的效果沒有得到證實。”
在她眼中,政府宣稱對某項知識或創造這個知識的人擁有所有權,這種對邊界的執著和對忠誠的偏執掩蓋了更多關于研究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
“在大國競爭的鼓聲中,民族主義的陰云籠罩著科學的未來。”
程揚揚(《南華早報》配圖)
程揚揚提到,在指責別國竊取知識產權之前,恰恰是美國自己干過這樣的勾當。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當局以賠款為名沒收了德國的化學專利。25年后,美國政府在二戰時期的“回形針行動”吸收了數百名前納粹科學家和工程師到美國。
“只要知識真正屬于自己,它就不會被偷走。認為知識會轉移是一種零和思維,將他人獲得看作一種剝奪、甚至是對自我的威脅,掩蓋了科學是什么、以及科學的目的是什么這一鮮明的世界觀。”
程揚揚稱,科學進步不是由孤獨的天才驅動的,它們來自累積以及努力合作。科學家也不是天生的,他們源自后天的訓練。對“竊取”知識的過分警惕給整個社會造成了更嚴重的損失,使人們喪失了一種不受利益需求或權力欲望束縛,而是基于富足和關懷的發展的另一種遠見。
對“外國”的刻意強調也使學術界受制于心血來潮的地緣政治。在中美雙邊關系惡化之前,許多美國科學家和大學管理人員都渴望與中國合作。
“如果科學的目的是將我們對自然的理解擴展到新的領域,那么科學家的工作就必須抵制社會等級制度,超越國家的界限。”在文章的結尾處,她如此總結道。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