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5 12:13:37
想象一下,你正在某個海灘的沙灘椅上閉著雙眼曬著日光浴,享受著難得的假期。
這時,耳邊突然傳來了叫喊聲,睜開眼的時候你發現海面上出現了一道50米高的“巨墻”,正朝著岸邊襲來,而身邊的人都在四散奔逃。這時你會選擇怎么做呢?是和其他人一樣拼命向內陸奔跑,還是選擇“破罐子破摔”,等到海嘯到來迎面扎進水里接受“洗禮”?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一種,因為第二種對于不會憋氣的普通人來說,就是“直面死亡”。
那么,這兩種選擇到底哪一種活命的幾率更高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理論上來說,怎么選更好。
當遭遇50米高的海嘯
海嘯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而言,是一種非常陌生的自然災難。我們看見海嘯大多數時間是通過災難電影或者電視報道,像《海云臺》和《后天》當中就有展現海嘯來臨時,人類的渺小和無助。那么,如果遇見50米高的海嘯,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先來說說第一種選擇,跑向內陸。這一點選擇可能是大部分人下意識就會做出的舉動,可是人真的能“跑過”海嘯嗎?當然跑不過,從海嘯的波速來看,它每小時就能行進700到800公里,所以即使你和“飛人博爾特”一樣能跑,海嘯追上你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距離海灘較遠,本來就處在內陸的話,還是要選擇繼續向內陸跑的,要知道海嘯的威力會被“層層剝削”,你跑到距離它位置越遠的地方,存活的幾率也就越高。
這時可能就有人會說,那是朝著內陸的高樓跑呢還是去平地?當然是高樓了,平地仍然有被淹沒的風險的,高樓雖然在巨大沖擊之下可能會倒塌,但是如上文所說,海嘯抵達內陸時威力已大不如前,這種情況下躲進建筑物的高層當中還是可行的。
有學者通過對2004年印度洋海嘯和2011年日本海嘯的建筑物受損情況進行了分析,指出鋼結構的中高層建筑比較“堅強”。
結果顯示低層鋼混結構的抗海嘯能力稍強,2米波高有可能遭受輕度或中度損傷。 中高層鋼混結構具有較強的抗海嘯能力,水深會給底層造成輕度至中度破壞,3到4米波高會使底層墻體破壞。
所以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如果遇見海嘯,且選擇向內陸跑的話,要“走高不走低”。不過生存的概率主要取決于你距離海灘的距離,假如你剛好在沙灘上沐浴陽光,那么即使你選擇逃跑也無濟于事。既然如此,掌握游泳技能的人是不是可以選擇迎面扎進水里,等待50米高的浪頭過去再浮出海面?
只能說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縱使你的游泳能力再強,在進入水中之后也會像無枝可依的“破船”,被海水卷的“翻來覆去”,屆時即使你不“暈船”想必也“暈海”了。
再者,海嘯的“波浪高墻”可不是只有一道,而是像是波紋一樣,一道接著一道。這樣的話,就算你游泳技術出神入化逃過了第一道巨浪的沖擊,那么當你冒出頭來可能就會看到第二道巨浪“近在咫尺”。
可以說到了那時,人的身體就像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只能任由海水“蹂躪”。更恐怖的是,海浪的沖擊力可能會直接將你拍進水底或者沙灘上,只需短短幾秒鐘就能奪去你的生命。
可見,在50米高的海嘯面前不論你是“飛人博爾特”還是“陸地美人魚”,大概率都是“難逃一死”的。不過如果距離海灘比較遠,選擇逃跑還是有必要的,只要有一線生機,就不要放棄。
如果從跑向內陸這一自救方式出發,海嘯的預警機制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有了預警,人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出反應,生存的希望自然就更大。那么,海嘯預警系統到底是什么東西?可以預測海嘯嗎?
海嘯預警系統
許多人看到預警就聯想到了預測,下意識覺得海嘯是可以被預測到的,實際這二者還是有差距的。預警主要是通過各種變化推導出海嘯的數值、到達時間以及高度,然后通知沿海的居民撤離到內陸的高處。而預測就不一樣了,人類現在的科技是無法預測“現象”的,像掐指一算就知曉劫難這種事情,只存在于小說當中。
那么,海嘯預警到底是怎樣預測和發出警告的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隨著海嘯不斷推進,其威力也在不斷被削弱。所以預警也按照距離原因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當然就是距離海嘯最近的地方了,被稱為超近場。由于海嘯的成因大多與地震相關,所以通過監測海域的地震情況,就可以通過數據推導,確定海嘯是否會發生。
第二部分就是近場,一般來說這種地方位于海邊,是遭受第一波海嘯攻擊的地方。人們通過強震的數據和大地的體波、面波等等,再加以模型。就能計算出海嘯到來的時間和波高。如果說預警準確且及時,就能盡快組織海岸附近的人們撤離,減少傷亡。
最后一部分就是遠場了,海嘯抵達這里時浪高已經沒有剛開始那么高了,因此在此處高樓避難的人們應該就能夠幸存下來。
總之,由于海嘯隨著推進距離被不斷削弱,所以將預警分為三個部分還是比較科學的。至于如何向人們預警,一般是通過電視或者廣播。以日本為例,因為其地震和海嘯十分多發,日本現在遭遇地震之后都會通過電視臺向人們發出預警,讓大家盡量遠離海岸,在內陸地區躲避。
日本象廳1941年建立了海嘯預警系統,隨后發生的海嘯促使他們不斷更新研制預警系統,從基于數值預報技術到基于衛星通訊,新的系統能發布定量 的預報,預報信息包括海嘯到達時間和波高。
海嘯危害對我國而言雖然不像日本這么嚴重,但是科學家還是在沿海地區建立了100多個海洋站,其中有20多個裝有地震監測儀,用來預測海地地震和海嘯,保障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對在面臨海嘯時如何提前接收預警,爭取時間逃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了在災難之下怎樣提高生存概率。可是說了這么多,許多人可能會好奇,能量和破壞性如此強的海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呢?
海嘯是如何誕生的?
海嘯的成因有很多種,包括火山爆發、海岸滑坡、彗星撞擊和海底地震,這之中最主要的還是海底地震,并且像前文所說的這類50米高的海嘯,如果出現必然是因為深海強震。
因為根據現有的海嘯資料顯示,只有深海的地震才能將其能量注入水體,然后將水體“推波助瀾”,形成高大的“水墻”。且地震的震級如果不高,海嘯的浪高也會因為能量不足而大大縮水,像7級以上的海嘯才能使浪高達到1米到2米。震級較小的情況,往往還未將“巨浪”推至岸邊,就因為能量不足半路“熄火”了。
所以說,海嘯從誕生到抵達岸邊吞噬城市,這之間的行進速度和最終的強度,取決于它一開始接受到的能量。像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海嘯,就屬于強海嘯的類型,因為其每小時行進速度達到了800千米,且最高的海浪高達“10米”。最終測得的數據也確實證明了海嘯與地震之間的密切聯系,這次地震的震級高達9.0級,震源深度為24.4千米。
在自然之力面前,人類的軀體顯得如此脆弱,我們建起的高樓大廈也顯得這樣不堪一擊。這種情況恰恰說明了,人類應該一直心存“敬畏”,與自然和諧共處,任何企圖操縱自然和破壞自然的行為,最終都將會反噬我們!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