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3-28 17:58:44
中國的望遠鏡不只有天眼!最近,天文學家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項研究成果,那就是梳理了銀河系這130億年來的歷史。在本次研究中,我國的另一臺望遠鏡大顯神威,這臺望遠鏡,就是郭守敬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全稱叫做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簡稱LAMOST。顧名思義,這是一臺大視場的望遠鏡,可以同時觀測到很大的一片宇宙區域。其口徑達到了4米,是當今世界上兼具口徑和視場兩方面的最強大的望遠鏡。
LAMOST于1997年立項,2001年于河北興隆縣正式動工,并于2009年6月通過國家驗收。從建成那天起,它就成為了我國最強大的光學望遠鏡。憑借著廣闊的視野,它不僅可以對整個宇宙的星系進行巡天觀測,還可以對銀河系內的恒星進行大規模調查。
正是憑借著第二項功能,它幫助天文學家完成了這次研究,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銀河系在這130億年時間里經歷的變化。
(圖片說明:LAMOST的主鏡)
關于銀河系的歷史演化和現狀,天文學家們一直非常好奇。為此,世界各國也建造了許多天文設備來進行觀測。除了我們的LAMOST之外,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個觀測設備,當屬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了。
蓋亞衛星于2013年發射升空,其目標就是對銀河系內數十億顆恒星進行精確的觀測,從而繪制一幅迄今為止最完整、最準確的銀河系地圖。在差不多10年的時間里,蓋亞衛星進行了海量的觀測,對銀河系內恒星的位置、距離以及運行模式等數據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這對于我們理解銀河系有著重要的幫助。
那么,這和LAMOST有什么關系呢?
(圖片說明:蓋亞衛星)
原來,來自德國馬普天文研究所的兩位天文學家向茂盛以及Hans-Walter Rix,從蓋亞衛星的海量數據中選取了25萬顆亞巨星,進行了分析。與此同時,他們還從LAMOST的數據中調取了這些恒星的光譜。光譜被稱為宇宙天體的身份證,可以反映一顆恒星包含化學元素的豐度,有助于天文學家分析它們的歷史和狀態。
宇宙中有這么多類型的恒星,他們為何專門選擇亞巨星呢?
所謂的亞巨星,指的是恒星進入演化末期,主序星階段結束后所經歷的一段時期。比如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后就會變成一顆紅巨星。相比之下,比太陽大得多的恒星,壽命就要短一些;至于更小的紅矮星,可能需要幾百億甚至一萬億年才會進入到亞巨星階段。
亞巨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其光度和年齡之間存在著一種相關性。只要我們對其光度進行觀測和分析,就知道某顆亞巨星的年齡是多少。簡單來說,光度越大的亞巨星就越年輕,而暗淡一點的就是比較老的亞巨星。
通過這些數據,再加上這些恒星分布的位置,研究人員就能夠反推出它們經歷過什么——或者說是銀河系的歷史。
說了這么多,研究人員到底還原了一個怎樣的銀河系歷史呢?
(圖片說明:銀河系主要結構)
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古老的星系,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而銀河系在130億年前就初具雛形了。研究人員指出,在那個時候,銀河系就已經形成圓盤結構了,這些結構形成了今天銀河系銀盤比較厚的那部分,其直徑有大約10萬光年,厚度也有差不多6000光年,內部分布著大量的古老恒星。
向茂盛介紹,早期厚盤的形成時間比今天的銀暈早了大約20億年,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
在接下來20億年的時間里,厚盤周圍一直被包裹在厚厚的星際氣體之中。直到110億年前,一次特殊事件改變了銀河系的命運——星系撞擊。
(圖片說明:科學家模擬的星系碰撞畫面)
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在距今110億年前的時候,有一個名叫蓋亞·恩克拉多斯香腸的星系撞上了銀河系,二者融為一體。我們此前介紹過這一次以及銀河系歷史上經歷過的多次星系碰撞,每一次都對銀河系后來的演化具有非凡的意義。
在這次研究中,兩位天文學家再次強調了這次星系碰撞給銀河系帶來的改變。這不僅讓銀河系直接變得更加巨大,而且厚盤周圍的氣體因為碰撞而遭受擠壓,聚集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恒星的形成速率。
(圖片說明:科學家模擬的蓋亞·恩克拉多斯撞擊銀河系的藝術圖,箭頭代表恒星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從此,銀河系進入到了持續了差不多30億年的成長快車道,一直到距今80億年前的時候,因為某個未知的原因,這種快速形成恒星的狀態戛然而止。從130億年前開始計算,銀河系厚盤的形成一共持續了50億年,其間金屬元素含量增加了30倍。
從80億年前開始,銀河系的厚盤開始變得比較穩定。而在薄盤的位置上,依然還有恒星在形成,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個薄盤,就是今天銀河系的大部分旋臂、分子云以及恒星形成區所在的位置。和厚盤相比,薄盤確實薄得多,厚度僅有差不多1000光年。
另外,對于銀河系早期階段誕生的恒星,研究人員也有新的發現,那就是關于它們內部的重元素豐度。
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之后,幾乎完全被氫和氦兩種元素充斥,另外還有極少數的鋰。至于比它們更重的元素,全都是后來的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所以越古老的恒星,內部的重元素就越少。
對于相同時間形成的恒星來說,科學家一直認為是越靠近銀心的部分,金屬元素含量越高,因為這些重元素會在引力作用下往銀心處聚集。但這一次的研究結果表明,銀河系內并沒有這樣的現象,恒星內部金屬元素的含量,竟然和它們與銀心的距離無關。
通過這一次的研究,我們對于銀河系的演化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個古老的星系,在一百多億年前到底是什么模樣,這幅畫面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
據介紹,蓋亞衛星目前的工作狀態良好,有望一直運行到2025年初,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銀河系數據。另外,我們的LAMOST望遠鏡,也有可能迎來升級,那就是遷址到我國最近發現的最好的觀測地址——冷湖。這個計劃目前還未確定,如果真的能夠遷址,那么LAMOST在未來將會獲得更加強大的觀測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不論是中國的天文學家還是中國的望遠鏡,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想象,在未來,會有更多宇宙的未解之謎,都將由我們國家來破解!厲害了我的國!
#銀河系#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